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同文的意思、同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同文的解釋

(1).同用一種文字。《禮記·中庸》:“書同文。”《漢書·藝文志》:“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 唐 駱賓王 《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四隩同文,五方異色。”

(2).猶言國人。因其所用文字同,故稱。《陳書·吳明徹傳》:“風威慴於異俗,功效著於同文。” 夏衍 《樂水》:“所以他們的作品也變成了隻供‘同文’欣賞的‘技藝’,而失卻了領導民衆精神生活的作用。”

(3).通譯文字。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科舉》:“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館舍,外之有出洋學習之生徒,行之數十年,而國家不獲人才之用,蓋有由也。”參見“ 同文館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同文”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均體現了文字與文化的重要關聯:

  1. 文字的統一

    • 釋義: 指使用相同的文字系統或書寫規範。其核心在于“同”,即統一、一緻。
    • 來源依據: 此釋義源自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書同文”政策。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便利政令推行和文化交流,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推行“書同文”政策,即廢除六國文字中與秦國文字(小篆)不同的部分,以秦國小篆為标準統一全國文字書寫。
    • 引用參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同文”的釋義包含“同用一種文字”。
      •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雖未直接單列“同文”詞條,但其對“書同文”的解釋反映了“同文”在此語境下的核心含義。
    • 曆史與文化意義: “書同文”是中國曆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文化統一措施,極大地促進了不同地域間的溝通、文化的融合與傳承,奠定了中華文化統一性的重要基礎。後世常以“同文”指代文字的統一或文化上的認同。
  2. 文化的共通與認同

    • 釋義: 引申指文化相同、相通或具有共同的文化根基。在“文字統一”的基礎上,“同文”進一步象征着使用相同文字的人群或地區之間存在着深層次的文化聯繫、思想共識和價值認同。
    • 來源依據: 此釋義是“文字統一”含義的自然延伸和升華。共享同一套文字系統,意味着共享由這套文字所承載的曆史、典籍、思想觀念和文學傳統。
    • 引用參考:
      • 《漢語大詞典》對“同文”的釋義也包含“同文同軌”(指文字和車軌相同,比喻國家統一,文化相同)等用法,體現了其文化層面的含義。
      • 在漢語的實際運用中,“同文同種”等詞語也清晰地表達了基于共同文字(進而共同文化)的血脈相連之意。
    • 應用與意義: 此含義常用于描述具有共同文化淵源的國家或地區之間的關系(如曆史上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東亞漢字文化圈),強調彼此在文化上的親近感和認同感。

“同文”的核心概念始于文字書寫的統一規範(如秦朝的“書同文”),并由此延伸至更深層次的文化共通性與認同感。它既是一個描述具體曆史政策(文字統一)的術語,也是一個蘊含豐富文化内涵、象征文化血脈相連的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同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文字統一
    指不同地區或國家使用相同的文字系統。這一概念源于古代中國對文化統一的追求,如《禮記·中庸》記載“書同文”,指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形成的規範。漢代《漢書·藝文志》也提到“古制,書必同文”,強調文字标準化的重要性。

  2. 引申為“國人”
    因使用相同文字,代指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民衆。例如《陳書·吳明徹傳》中“功效著於同文”,即以“同文”指代國内民衆。

  3. 通譯文字
    指翻譯或轉譯不同語言的文字,如唐代駱賓王《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中“四隩同文”,涉及多語言交流場景。


二、曆史與現代應用


三、其他說法

有觀點認為“同文”可作成語,指同一段文字被不同人理解一緻(如《左傳》相關典故),但此說法較少見且權威性存疑。


“同文”核心圍繞文字統一與文化認同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漢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基米德原理傲桀白絹謗史寶跗褊恡表決采購參市察諒暢暢乘鸾赤練蛇創舉除擢杜秋娘方田法鳳毫富埒天子幹索膏脣拭舌公試工作服關請鲑蔬寒铓萑蘭徽音戶竈闶門叩拜胪唱螺蛳旋木匵旁觀者清披猖鋪程情迷秋旸诎折三兵上種韶韶擺擺慎靜書啟四離四絕泗州戲他稱殄瘁田科外場人桅杆無為而治箱兒裡盛隻象形文字香芸銜疚獻陵邪席稀裡呼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