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同文的意思、同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同文的解釋

(1).同用一種文字。《禮記·中庸》:“書同文。”《漢書·藝文志》:“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 唐 駱賓王 《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四隩同文,五方異色。”

(2).猶言國人。因其所用文字同,故稱。《陳書·吳明徹傳》:“風威慴於異俗,功效著於同文。” 夏衍 《樂水》:“所以他們的作品也變成了隻供‘同文’欣賞的‘技藝’,而失卻了領導民衆精神生活的作用。”

(3).通譯文字。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科舉》:“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館舍,外之有出洋學習之生徒,行之數十年,而國家不獲人才之用,蓋有由也。”參見“ 同文館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同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文字統一
    指不同地區或國家使用相同的文字系統。這一概念源于古代中國對文化統一的追求,如《禮記·中庸》記載“書同文”,指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形成的規範。漢代《漢書·藝文志》也提到“古制,書必同文”,強調文字标準化的重要性。

  2. 引申為“國人”
    因使用相同文字,代指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民衆。例如《陳書·吳明徹傳》中“功效著於同文”,即以“同文”指代國内民衆。

  3. 通譯文字
    指翻譯或轉譯不同語言的文字,如唐代駱賓王《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中“四隩同文”,涉及多語言交流場景。


二、曆史與現代應用


三、其他說法

有觀點認為“同文”可作成語,指同一段文字被不同人理解一緻(如《左傳》相關典故),但此說法較少見且權威性存疑。


“同文”核心圍繞文字統一與文化認同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漢書》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同文

同文一詞既是名詞,又是動詞。作為名詞時,意為“泛指相同的文化、語言或文字”,也可以指“同一篇文章或文件”。作為動詞時,指“翻譯成相同的文體或語言”,例如将一篇文章從中文翻譯成英文。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說文解字》将同文的部首分為口,表示與言語有關。同文的總筆畫數為9畫。

來源

同文一詞最早出現于《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後來逐漸發展為指相同的文化和文字體系。在漢字演變中,同文的含義也擴展到了其他方面。

繁體

同文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同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同文可以寫作「同文」,字形基本保持不變。

例句

1.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但我們要以友好的态度共同努力,實現世界的同文共譜。

2. 他一直夢想着能夠同文作者的作品,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

組詞

同文化、同文共譜、同文共青、同文翻譯、同文共享

近義詞

同種、同源、同樣、相同、一緻

反義詞

不同、異文、異種、異源、不同文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