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結毦 ”。
“結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詞義
“結氂”同“結毦”(“毦”讀作ěr),指用羽毛或牦牛尾等材料編織飾物的行為。例如《三國志》裴松之注提到,劉備曾親手用牦牛尾編織飾物(“備性好結毦……備因手自結之”)。
典故與引申義
該詞常與韬晦忘憂的典故相關。劉備在編織時被諸葛亮勸谏,他投毦回應,表現出借小事隱藏志向、排遣憂慮的智慧。宋代秦觀的詩句“著書如結氂,聊以忘憂耳”即化用此典,表達以瑣事寄托心志的文人情懷。
字形與異寫
“結氂”與“結毦”為異形詞,兩者含義相同,區别僅在于用字習慣(“氂”指牦牛尾,“毦”泛指羽毛裝飾)。漢典等權威工具書也明确标注了二者的互通性。
該詞既指具體的編織工藝,又承載曆史典故,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隱忍或自遣的深層意蘊。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三國志》裴注原文或宋代詩詞集。
結氂(jué mó)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jué mó。
結氂的拆分部首為丨(豎)、亠(獨立部首),總共有13個筆畫。
結氂的來源較為複雜,早期的《說文解字》并未收錄此字,而在《康熙字典》中有相關記錄。結氂是古代一種束發工具的名稱,用于捆綁發髻,固定發型。後來,結氂也成為了表示結實、紮實等意義的詞語。
在繁體中,結氂的寫法為結氂。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結氂并未有明确的寫法,因為它最初是一種物品的名稱,所以并沒有專門的字形。
下面是一些關于結氂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和結氂相關的組詞:
結氂的近義詞有“發髻”、“發鬏”。
結氂的反義詞有“散發”、“松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