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車箱下面支撐木的通稱。《周禮·考工記·輈人》:“凡任木、任正者,十分其輈之長,以其一為之圍。” 孫诒讓 正義:“車輿下橫直材,持任輿之重以行車,通謂之任木…… 黃以周 雲:‘凡任木通下軸,當兔、頸、踵諸材。’”
(2).泛指用以支撐的木頭。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七:“十一月十八日, 金 人渡 江 ,遂併力興築,凡役夫一萬餘人,用夜叉、任木等五十餘萬條,城成周六裡半零六十五步,高三丈。”
“任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語義進行區分:
基本定義
指古代車箱底部的承重支撐木,屬于車輿的關鍵部件。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周禮·考工記·輈人》,如《周禮》記載:“凡任木、任正者,十分其輈之長,以其一為之圍。”
功能與延伸
既特指車輿下的橫直木材(用于分散車體重量),也可泛指其他支撐結構的木材。例如宋代《雲麓漫鈔》提到用“任木”作為城牆建築的支撐材料。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人能適應不同環境、保持心态平穩,如“像木頭一樣隨遇而安”。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佐證,可能屬于個别詞典的擴展釋義。
角度 | 古代本義 | 現代比喻義 |
---|---|---|
來源 | 《周禮》等典籍記載 | 現代詞典釋義(如查字典) |
使用頻率 | 曆史文獻常見 | 罕見,可能為局部使用或新解 |
應用場景 | 車輛制造、建築結構 | 形容人的適應能力 |
建議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中使用“任木”時,優先參考其古代本義;若用于比喻,需注意上下文的明确性。
《任木》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接納、承受。它可以指責任職位、任務或責任等。
《任木》的拆分部首是木,表示與木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6。
《任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字為「任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任木」的寫法并沒有太大差異。
1. 他被任命為公司的總經理,承擔着重責任。
2. 這個項目的成功與否,完全取決于你是否能接受并任勞任怨。
1. 任性:指言行自由、不拘束的性格。
2. 任命:指上級對下級職位或職責的正式任命。
承擔、接納、擔當
回避、逃避、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