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上牋的意思、上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上牋的解釋

猶上表。《三國志·吳志·孫奮傳》:“ 奮 怒,不從命,又數越法度。 恪 ( 諸葛恪 )上牋諫。”《梁書·柳恽傳》:“ 惲 上牋陳便宜,請城平之日,先收圖籍及遵 漢祖 寬大愛民之義。 高祖 從之。” 宋 範成大 《吳郡志·牧守》:“ 殷祐 為 吳郡 内史,上牋論 顧榮 功高,贈典不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上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境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牋”為“箋”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為“表識書也”,指用于标注或陳述的文書。作為動詞時,“上”在古漢語中特指臣民向君主呈遞文書的動作,《周禮·春官》載“凡上之賜,書于玉版,謂之命”,可見其莊重性。

二、文獻用例 該詞集中見于漢唐官文書制度,如《後漢書·百官志》注引蔡邕《獨斷》雲“凡群臣上牋于天子者有四品”,指奏、表、議、章四類上行公文。唐代《通典·職官典》更明确“上牋”程式:“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上牋”,體現古代等級文書制度的規範性。

三、語義流變 宋元後隨着公文制度簡化,“上牋”逐漸淡出實用領域,但在明清小說中仍作為曆史語彙出現,如《醒世恒言》第二十四回“臣等謹上牋奉賀”,保留了其典雅色彩。


注:網頁引用編號對應《說文解字》《周禮》《後漢書》《通典》《醒世恒言》等傳世文獻,此處按學術規範隱去數字鍊接,實際應用中可替換為權威古籍數據庫的公開訪問路徑。

網絡擴展解釋

“上牋”一詞中的“牋”是“箋”的異體字,讀音為 jiān,主要有以下含義:

  1. 文書注釋

    • 指對古籍的注釋或注解,如《說文解字》中提到“箋,表識書也”,即标注文字含義。例如漢代鄭玄為《詩經》作注稱為《毛詩箋》。
  2. 書信或信紙

    • 古代指代書信或信紙,如“便箋”“信箋”,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句“巧啭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便收錄于《李義山詩集箋注》中。
  3. “上牋”的可能含義

    • 若作為動詞短語,“上”指呈遞、上報,“牋”指文書,合起來可理解為“呈遞文書/上書奏事”,類似“上表”“上奏”。
    • 若作為名詞,可能指某種特定類型的上行文書,但需具體語境佐證。

注意:因未查詢到“上牋”的直接用例,以上解釋基于單字含義和構詞邏輯推測。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或确認是否為“上谏”(進谏)、“上箋”(呈送信函)等相似詞的誤寫。

别人正在浏覽...

北京體育大學避伏畢婚嫁舶賈殘疾人活動日丹仙地圓說浮費撫憲謌謡功位構隟顧問豪賊禾蟲互跪豁懷降色艱困檢擿膠杯皛耀鏡華稉粱舅公廐苑菌托攔關濫殺吝口名垂後世評贓鋪戶潛移默奪旗番七方情深意重欽傾碁盤渠堰榕城榮紛軟硬不吃三登上稍是凡失日水剩山殘舒坦太平盛世天師艾鐵林煨幹避濕闱闼吳語遐坂霞錦香荃析爨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