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上表。《三國志·吳志·孫奮傳》:“ 奮 怒,不從命,又數越法度。 恪 ( 諸葛恪 )上牋諫。”《梁書·柳恽傳》:“ 惲 上牋陳便宜,請城平之日,先收圖籍及遵 漢祖 寬大愛民之義。 高祖 從之。” 宋 範成大 《吳郡志·牧守》:“ 殷祐 為 吳郡 内史,上牋論 顧榮 功高,贈典不稱。”
“上牋”一詞中的“牋”是“箋”的異體字,讀音為 jiān,主要有以下含義:
文書注釋
書信或信紙
“上牋”的可能含義
注意:因未查詢到“上牋”的直接用例,以上解釋基于單字含義和構詞邏輯推測。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或确認是否為“上谏”(進谏)、“上箋”(呈送信函)等相似詞的誤寫。
上牋(shàng tiá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寫信或者呈上公文。
上牋的部首是王(wáng),由“上”和“片”兩個部分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上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寫信方式。在古代,人們使用竹簡、木牍等材料制作成牋,用來寫信或者呈上公文。
在繁體字中,“上”牋的字形為「上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古代,上牋的字形可能是「上犬」或者其他變體。漢字的形狀和結構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和變化。
1. 我已經上牋向市長請教了這個問題。
2. 他親自上牋向*********提交了一份提案。
上書、上呈、上交、書牋、呈牋、牋劄
近義詞:呈遞、呈上、請教、呈文
反義詞:收信、收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