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笢笏的意思、笢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笢笏的解釋

[bamboo’s hole] 笛孔

詳細解釋

吹笛時用手按着笛孔。《文選·馬融〈長笛賦〉》:“笢笏抑隱,行入諸變。” 李善 注:“笢笏抑隱,手循孔之貌。”一說,笢笏即篾忽,狀其聲之微細。見 清 朱珔 《文選集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笢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吹奏笛子時的動作或相關意象。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字義分解

3.其他解釋

4.注意區分

需與“搢笏”區别:後者指将笏闆插于腰帶的動作(如“搢笏朝見”),與笢笏的笛子相關含義無關。

“笢笏”主要聚焦于笛子演奏場景,既指按孔動作,也代指笛孔,屬古代文學中的專業術語,現代使用較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長笛賦》及曆代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笢笏

笢笏(mǐn hù)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和“⽪”,總共有10劃。其中,“⺮”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竹子;“⽪”是少見的部首,表示皮膚。漢字“笢”表示竹笨,與笛、箫等樂器有關;漢字“笏”表示古代官員所使用的牌子或朝服。合在一起組成的“笢笏”,字面意思是笨笨的竹子和官員使用的牌子。

來源

“笢笏”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司馬》中,用來指代古代官員所使用的牌子。在古代官禮中,笢笏是一種象征儀權的物件,由上品竹或花梨木制成,形狀類似竹片。官員手持笢笏時,表示擔任官職,有權行使官權。

繁體

繁體字中“笢笏”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種叫做篆書的字體,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形體字書寫體系,以捺、橫、直、折、彎、鈎等直線筆畫為主要元素。在篆書中,“笢笏”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基本相同。

例句

1. 他手持着笢笏,昂首闊步地走進大殿。

2. 曆史劇中常常可以見到演員扮演的古代官員手持笢笏。

組詞

1. 筆政:指古代官員所使用的擺執法寶形象的命令筆。

2. 笛子:一種使用吹氣方式演奏的木管樂器。

近義詞

牌子、執法寶、官服

反義詞

普通竹子、市井之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