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留在硯台上的陳墨。 宋 王君玉 《國老談苑》卷一:“ 太宗 一日寫書,筆滞,思欲滌硯中宿墨,顧左右鹹不在,因自俯銅池滌之。”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趙水曹書畫八硯》:“﹝ 趙竦 ﹞雲性懶滌硯,又不奈宿墨滞筆。日用一硯,八日而周,始一濯之,則常用新硯矣。” 清 曹寅 《和芷園消夏·滌硯》詩:“宿墨能除硯始靈,多生于此獨忘形。”
宿墨是中國書畫領域的重要技法概念,主要指積留在硯台中的隔夜墨或陳墨。以下從定義、曆史、特點及藝術應用等方面分點闡述:
1. 基本定義
宿墨指墨汁在硯台中靜置隔夜後,水分部分蒸發、膠質逐漸脫解形成的濃稠墨渣。其特性包括粘稠度高、色澤濃黑且帶有沉澱顆粒。因墨汁存放時間較長,膠質與煙粒分離,形成獨特的“脫膠”狀态,使用時易産生斑駁層次感。
2. 曆史淵源
3. 特點與分類
4. 使用技法與注意事項
5. 藝術價值
宿墨通過墨色沉澱與水墨暈染的矛盾結合,既保留筆觸的力度,又增添墨韻的混沌感,成為突破傳統“水墨調和”審美的重要表現手段。當代書畫家吳山明等人進一步探索宿墨的肌理表現力,推動其從輔助技法向獨立語言發展。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參考相關書畫技法專著或藝術家創作手記。
宿墨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書寫或繪畫中的墨水幹燥後的殘留物。它可以指墨水在紙面上幹燥後所留下的痕迹,也可以指筆尖或畫筆的殘墨。
宿(sù)的部首是宀(mián),它有10個筆畫。
墨(mò)的部首是土(tǔ),它有14個筆畫。
宿墨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它的意思來源于墨水,而宿指的是殘留的意思。宿墨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宿墨」,和簡體字保持了相同的拼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宿墨在古時候的寫法是「宿墨」的變體,它們的字形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他的字迹潇灑工整,連宿墨都顯出了他的才華。
2. 這幅畫用了大量的宿墨,營造出獨特的藝術效果。
3. 封印上的宿墨透露出這幅字畫的古老曆史。
宿命、宿舍、宿醉、墨水、墨迹
墨迹、幹墨
濕墨、新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