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迹名。在今 廣東 惠陽縣 城外, 東江 西江 合流處。 宋 蘇轼 《遷居》詩引:“吾 紹聖 元年十月二日至 惠州 ,寓居 合江樓 。” 轼 另有《寓居合江樓》詩。
合江樓是廣東省惠州市的一處重要曆史建築,其含義可從以下維度綜合解析:
合江樓是位于惠州府城東北部的古迹,地處東江與西枝江交彙處,為廣東六大名樓之一,與廣州鎮海樓、肇慶閱江樓齊名。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轼被貶惠州時曾寓居于此,并創作《寓居合江樓》等詩篇。
始建與鼎盛
始建于北宋初年,原為三司行衙中的皇華館附屬建築,後成為惠州府城東城門(小東門)。蘇轼兩次在此居住共計14個月,使其聲名遠播。
損毀與重建
民國初年因拆城被毀,2006年異址重建于東新橋東岸,現為清代官式風格建築,高48.77米,共9層,采用重檐攢尖頂造型。
作為蘇轼寓惠首居地,該樓承載着「二江合處朱樓開」的文學意象(出自蘇轼詩句),成為文人雅士憑吊懷古的重要載體。其重建不僅恢複了曆史景觀,更成為惠州文化地标,2019年遊客接待量突破50萬人次。
提示:若需了解蘇轼《寓居合江樓》全詩及注解,可查閱的詳細解析。
合江樓是一個常用于地名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位于江河合流處的樓台建築。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合江”和“樓”。
“合”字的部首是“口”,它的筆畫數是6;“江”字的部首是“水”,它的筆畫數是6;“樓”字的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是13。
合江樓一詞來源于古代的建築文化和地理環境。在古代,人們常常在江河合流的地方修建高大美觀的樓台建築,用以觀賞江河壯麗的景色。
在繁體字中,合江樓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合江樓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動。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有時會将“合”字寫作“閤”,将“樓”字寫作“樓”。
1. 他們在合江樓上觀賞了壯麗的江河景色。
2. 走進合江樓,仿佛回到了古代的建築之中。
合江樓并不常作為其他詞的組成部分,所以沒有相關的組詞列表。
江樓、合流樓、合江台
離江樓、分流樓、分江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