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筦晏”。 管仲 和 晏嬰 的并稱。皆 春秋 時 齊國 名相。《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子之稱 淳于先生 , 管 晏 不及,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漢書·董仲舒傳贊》:“ 劉向 稱‘ 董仲舒 有王佐之材,雖 伊 呂 亡以加, 筦 晏 之屬,伯者之佐,殆不及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 管 晏 屬篇,事覈而言練。” 元 冉琇 《海州》詩:“ 管 晏 非王佐, 田 韓 有霸圖。” 清 戴名世 《嶽薦傳贊》:“世謂 管 晏 有用而無體,佛 老 有體而無用者,不知聖賢之體用者也。”
“管晏”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春秋時期齊國兩位著名政治家管仲和晏嬰的并稱:
部分詞典将其作為成語,意為“言行謹慎克制,不輕易表露真實意圖”。此用法可能與晏嬰的隱忍性格相關,但傳統文獻中更側重兩人作為治國典範的象征意義。
建議結合《史記》等史料進一步了解其政治思想與曆史影響。
《管晏》是一個漢字詞語,具體意思指較長的笛子和名為晏的一種竹笛。在古時候,晏一詞也可以用來指代笛子的聲音,因此《管晏》也可引申為指笛聲悠揚、優美動人的意思。
《管晏》這個詞拆分的部首是竹字旁和言字旁,部首分别是⺮和言;筆畫總數為18畫,其中竹字旁為6畫,言字旁為12畫。
《管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樂器名稱。在古代音樂中,管樂器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而晏則是竹笛的一種具體名稱。由于這種竹笛通常發出悠揚而優美的聲音,因此引申而來的詞語《管晏》也被用來形容美妙的音樂聲。
在繁體字中,管晏的寫法為「管曣」。
在古時候,漢字《管晏》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管》字的舊字形為「筦」,筦字由竹字旁和官字旁組成;而《晏》字的舊字形為「艷」,艷字由音符部和人字旁組成。
1. 這首曲子用竹笛演奏,管晏揚清。
2. 樂隊裡的笛子演奏家以他華麗的管晏著稱。
3. 整個音樂會上,笛子的管晏音質悠揚動聽,令人陶醉。
1. 長笛
2. 笛子
3. 笛音
1. 笛聲
2. 笛調
3. 笛音
1. 刺耳
2. 難聽
3. 亂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