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傳胪的意思、傳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傳胪的解釋

(1).科舉時代,殿試揭曉唱名的一種儀式。殿試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閣門承接,傳于階下,衛士齊聲傳名高呼,謂之傳胪。 明 沉受先 《三元記·及第》:“金殿傳臚第一聲,三元連中占魁名。”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二:“四月初四日殿試,初七日傳臚。”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武殿試》:“ 武舉 止有會試,無廷試傳臚之例。”參閱 宋 趙昇 《朝野類要·唱名》。

(2). 明 代稱科舉第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胪。至 清 則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胪。《明史·選舉志二》:“而士大夫又通以鄉試第一為解元,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雲。”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士階條例》:“二甲首名傳臚,職同将軍。” 李劼人 《大6*波》第三部第二章四:“ 川 漢 鐵路駐 宜昌 總理,傳胪出身,四品京堂。”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傳胪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傳胪”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典禮儀式

指殿試後由皇帝主持的公布進士名次的儀式,又稱“傳胪大典”。該儀式始于宋代,明清時期尤為隆重:

  1. 流程:皇帝在殿廷宣名,由閣門官員傳接,再由衛士依次傳呼至殿外,形成“唱名”的儀式流程。
  2. 場景:清代在太和殿舉行,設鹵簿法駕、中和韶樂等儀仗,體現皇家威嚴。

二、特定名次稱號

不同朝代對“傳胪”所指名次有差異:

詞源解析

“胪”本義為“傳語”,《莊子》中已有“上傳語告下曰胪”的記載,後引申為“依次傳呼”。因此“傳胪”即通過層級傳遞的方式宣布名次,兼具儀式感與權威性。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科舉制度、曆史文獻及字義考據,主要參考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傳胪》——探究其意義、結構和來源 段落1(标題使用h2标籤):詞義解釋和來源

《傳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傳送公務人員”。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傳”(右邊是「對」,意為傳遞)和“胪”(音似「路」,古時指官職名稱,即“官員”)。這個詞在古代常被用來形容傳遞國家公務的場景。

段落2(标題使用h2标籤):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拆分部首,“傳”字的左邊是“ 八” ,而“胪”字的左邊是“ 肉”。根據筆畫數目,“傳”字一共有8筆,而“胪”字則有10筆。

段落3(标題使用h2标籤):繁體和古時代漢字寫法

在繁體字中,“傳”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而“胪”在繁體中可寫作「臚」。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略微差異,但在傳承中發生了較少變化。所以,現代漢字與古代漢字的寫法仍具有相似之處。

段落4(标題使用h2标籤):例句和應用

例句:這位朝廷中忠誠正直的官員積極傳胪,為國家做了許多事業。

在現代漢語中,“傳胪”這個詞通常不常用,而在古代中國,傳胪是一項重要的公務。它指的是派遣官員前往其他地方執行政府任務,因此在描述古代官員工作時,這個詞的使用頻率較高。

段落5(标題使用h2标籤):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傳令、傳遞、胪列、胪陳。

近義詞:傳送、傳達、傳遞。

反義詞:接收、留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