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遼甯省沈陽市舊城中心。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的宮殿。建于1625-1636年。占地46萬平方米。共分三路,中路為主體建築,有崇政殿、鳳凰樓和清甯宮。崇政殿為正殿,俗稱“金銮殿”。東路建築以大政殿為主,西路建築以文溯閣為主。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僅次于北京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陽故宮是清朝初期(後金)的皇宮,位于遼甯省沈陽市,始建于1625年(後金天命十年),曆時11年建成,後經乾隆時期擴建,形成占地約6.3萬平方米的規模。以下從多角度詳細解析:
營建曆程
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後開始修建,其子皇太極續建主體宮殿群,并于1636年在此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清遷都北京後,沈陽故宮成為“陪都宮殿”,乾隆時期增設文溯閣等建築。
曆史地位
作為清朝入關前的政治中心,見證了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三位君主的統治,是清王朝崛起的象征。
沈陽故宮分三路,融合滿、漢、蒙多元文化風格:
獨特之處:與北京故宮“殿高宮低”相反,沈陽故宮采用“宮高殿低”布局(寝宮位于高台),反映了滿族首領居高的傳統。
沈陽故宮不僅是清朝發祥的曆史見證,更以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民族文化交融,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瑰寶。
《沈陽故宮》是指位于中國遼甯省沈陽市的古建築群,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宮殿建築之一。
《沈陽故宮》一詞的部首是“水”(氵),部首在漢字中一般放在最左邊。
根據古漢字的寫法,這個詞的拼音是“shěn yáng gù gōng”。拆分部首和筆畫的具體方法如下:
- 沈:沙旁(用筆畫數:2)
- 陽:門旁(用筆畫數:9)
- 故:攵旁(用筆畫數:4)
- 宮:宀旁(用筆畫數:3)
《沈陽故宮》這個稱呼源自于其所在地沈陽市,并表明其為已經廢棄的皇宮建築。由于漢字簡化的推行,現代常用的簡化字為“沈陽故宮”,對應的繁體字為“瀋陽故宮”。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對應《沈陽故宮》這個詞的古漢字寫法如下:
- 沈:沈陽故宮中的“沈”字,古時為“瀋”字。
- 陽: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相同,為“陽”字。
- 故:古時候的寫法為“故”字。
- 宮: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相同,為“宮”字。
沈陽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輝煌,吸引着衆多遊客前來觀覽。
組詞:沈陽、故宮、皇宮、建築群、古建築
近義詞:沈陽故宮的近義詞可以是沈陽皇宮或者沈陽建築群。
反義詞:沈陽故宮的反義詞可以是現代建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