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末尾。如:生産季節的開始和尾末。
(2).尾宿之末。《新唐書·曆志三上》:“霜降六日,日在尾末,火星初見,營室昏中,於是始脩城郭、宮室。”
"尾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語義結構的詞彙,由"尾"與"末"兩個同義語素構成。《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事物最終的部分或階段",既可用于具象空間概念,如竹簡的末端(《後漢書》有"書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必将尾末有識"),也可指抽象時間概念,如四季之末的冬季(《禮記·月令》載"孟冬之月,日在尾末")。
從語源學角度考察,"尾"在甲骨文中作人臀後系尾飾之形,引申為末端;"末"在金文中象樹梢形,《說文解字》釋為"木上曰末"。二者結合形成強化式複合詞,常見于先秦典籍,後逐漸被"末尾"替代。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凡物之端皆曰末,引伸之則時之終、事之結皆曰末"。
該詞的現代用法多保留在特定語境中,如傳統曆法術語"歲在尾末"指年終時節,或文獻學領域描述典籍的跋尾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在普通話規範使用中更推薦使用"末尾","尾末"多見于古籍引述或特殊修辭表達。
(主要參考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漢典網字源解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校訂本)
“尾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事物的最後階段或末尾部分,常用于描述時間、過程或活動的結束階段。例如:“生産季節的開始和尾末”。該用法強調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收尾階段,屬于日常語境中的常見表達。
在古代天文學中特指“尾宿之末”,即二十八宿中尾宿的末端。例如《新唐書·曆志三上》記載:“霜降六日,日在尾末,火星初見”,描述了星象位置與節氣的關系。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完整古籍引用可參考《新唐書》原文。)
阿谀奉承八角蓮薄媚崩弛倉恍滄浪叟撤差趁腳跷嗤溜盜械疊燮地漿冬官方三拜反觀奉商忿懑趕碌給孤獨貴科衮疊國富民強過獎孩兒菊漢雞和柔合秀環瑱溷冒霍元甲講劍瘠立靜路精勤激哇倥侗雷呼輪形露盤謾嗟冥蒙難以預料甯固槃桓咆哮淜洪撲拉窮閻漏屋齊巧圈圈人方沙礫閃顫紹介生根聖作試演松綁貼役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