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遣的意思、發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遣的解釋

(1).打發,使離去。《東觀漢記·張歆傳》:“有報父仇賊自出, 歆 召囚詣閤。曰:‘欲自受其辭。’既入,解械飲食之,便發遣,遂棄官亡命。”《後漢書·蔡邕傳》:“ 桓帝 時,中常侍 徐璜 、 左悺 等五侯擅恣,聞 邕 善鼓琴,遂白天子,勑 陳留 太守督促發遣。”《水浒傳》第五二回:“那廝帶将許多奸詐不及的三二十人,徑入家裡來宅子後看了,便要發遣我們出去,他要來住。”《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回:“ 穆公 發遣 晉侯 ,方欲起程,忽見一班内侍,皆服衰絰而至。” 郭沫若 《少年時代·初出夔門四》:“國會被解散以後,所有舊國會議員每人是照原薪支給三個月,發遣回籍的。”

(2).特指送嫁。《南史·蕭惠開傳》:“ 惠開 妹當適 桂陽王 休範 ,女又當適 孝武 子,發遣之資,應須二千萬。”

(3).派遣;差遣。《後漢書·明帝紀》:“是歲,發遣邊人在内郡者,賜裝錢人二萬。”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省事》:“或有諠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 唐 白居易 《送蕭煉師步虛詩十首卷後以二絕繼之》之二:“試呈 王母 如堪唱,發遣 雙成 更取來。”

(4).指出任。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上:“ 允恭 傳宣 謂 家,以中書闕人,權留 謂 發遣, 謂 由此入直中書。”《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三年》:“戊寅,以虞部員外郎 杜杞 權發遣度支判官事,太常博士 燕度 權發遣戶部判官事,皆 王堯臣 所薦也。權發遣三司判官始此。”

(5).處理;安排。 唐 白居易 《自問》詩:“老慵難發遣,春病易滋生。”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四折:“似他這強奪人妻,公違律典,既然是體察端的,怎生發遣?”《說嶽全傳》第八十回:“ 嶽飛 乃西天 護法 降凡,即着 金星 送歸蓮座,聽候玉旨發遣。” 季新 《紅樓夢新評》:“設時 晴雯 未死,未知作何發遣?”

(6).猶研讨。 唐 李商隱 《雜纂》:“不學發遣書題,失子弟體。”

(7).遣送;流放。《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崔寧 不合在逃,罪杖,發遣 建康府 居住。” 明 李贽 《答鄧明府書》:“此事何須來問,輕則決罰,重則發遣已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發遣"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層次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兩個主要義項:其一指派遣、差遣,例如《後漢書·方術傳》記載"帝發遣仲華、程阿";其二指處理、安排事務,《三國志·魏書》載"發遣諸事各有科分"。

從構詞法分析,"發"作為動詞前綴具有使動功能,"遣"本義為派遣,組合後形成遞進式複合動詞。清代《說文解字注》指出該詞"有發必有所遣",強調動作的連續性特征。現代語言學研究顯示,該詞在唐宋公文中特指官方人員調配,如《唐律疏議》規定"流人發遣限内至配所",這種行政術語用法持續至明清時期。

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或特定公文語境,日常口語已較少使用。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标注為書面語詞彙,中華書局《辭源》修訂本則着重其古代司法術語屬性,引《宋刑統》"罪人發遣程限"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發遣”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1. 派遣與差遣
    指上級對下級的調度,如《後漢書》中“勑陳留太守督促發遣”,即命令太守執行任務。該義項在古代公文中常見,體現權力層級關系。

  2. 強制離開或流放
    含強制色彩,如《東觀漢記》記載官員解囚後“發遣”其逃亡,郭沫若文中“發遣回籍”指遣返原籍。此用法多與懲罰相關。

二、特殊語境延伸

  1. 婚嫁相關
    特指送嫁,如《南史》提到“發遣之資”需籌備巨額費用,反映古代婚俗中女方家族的經濟責任。

  2. 職務處理與安排
    既指事務處置(如《顔氏家訓》“求見發遣”),也指官員任職,如宋代“權發遣三司判官”表示臨時委派官職。

三、其他用法

  1. 研讨與溝通
    較少見,如《顔氏家訓》中“發遣”引申為對問題的探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典型例句

提示:該詞現代已罕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理解時需注意時代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安常處順阿越兵法赑響跛蹩撥亂濟時抽筋酬直穿花納錦除滅擔綱驔骖洞冶督看鈍響惡頭兒犯禁幹浄利索更涉乖次官紳淈淈涸鱗黃慌速惠和醮會介鮮接要隽流喀吧開胸跨縫浪廢龍尾車録爵莫非女子子盤深憑城借一幈風錢塘榷茶融會蝚蝯折辯蓍策詩槊私造死諸葛能走生仲達隋落讨沒趣投詞偷竊推算頑梗不化鹹池縣灋獻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