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粉碎。指死亡。多指為某種目的而獻身。《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誓願不為(違)於説者,碎身粉骨效驅馳。” 宋 秦觀 《滿庭芳·詠茶》詞:“北苑研膏,方圭圓璧,萬裡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 淩煙 。”亦作“ 碎骨粉身 ”。 清 徐瑤 《太恨生傳》:“夫人遇妾,誼踰所生,常恨碎骨粉身,不足為報。”
“碎身粉骨”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uì shēn fěn gǔ,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身體粉碎而亡,比喻為達成某種目的或信念不惜犧牲生命。該成語強調獻身精神,常用于表達極度的忠誠或報答恩情。
與“粉身碎骨”相比,“碎身粉骨”更側重主動獻身,而前者可包含被動遭遇災難的含義。兩者在現代漢語中常混用,但文學語境下“碎身粉骨”更具古典色彩。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或敦煌文獻相關研究。
《碎身粉骨》這個詞是指死後屍體被分解成骨粉的狀态,意味着一個人或物體徹底消失或滅亡。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死亡的慘狀或人們對死亡的憂慮。
下面是對《碎身粉骨》這個詞進行拆分的部首和筆畫:
- 部首:“疒”和“骨”
- 筆畫:“碎”(石部,13畫),“身”(身部,7畫),“粉”(米部,10畫),“骨”(骨部,10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在詩歌和小說中,人們經常使用這個詞來描繪悲劇性的場景和人物的毀滅。
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是「碎身粉骨」。
古代書寫形式中,「碎身粉骨」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然而,根據一些古籍的記載,其寫法可以近似于「碎身粉骨」。
以下是一些使用《碎身粉骨》的例句:
1. 聽聞他們在戰場上紛紛倒下,壯志未酬,隻能以《碎身粉骨》形容他們的悲劇命運。
2. 他的野心最終導緻了他的《碎身粉骨》,沒有人會憐憫他。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碎骨、身心俱滅、屍散骨燼
近義詞:滅亡、毀滅、消亡
反義詞:生機、盛放、複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