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虛的意思、洞虛的詳細解釋
洞虛的解釋
(1).深幽。 唐 羊士谔 《九月十日郡樓獨酌》詩:“櫺軒一尊泛,天景洞虛碧。”
(2).指道教所說的洞天。 宋 趙與虤 《娛書堂詩話》卷上引《真诰》:“ 金陵 者,洞虛之膏腴, 句曲 之地肺。”
詞語分解
- 洞的解釋 洞 ò 窟窿,深穴,孔:洞穴。山洞。洞箫。空洞。漏洞。洞府。洞天。 打洞,打成洞(穿透):一狼洞其中。 透徹地,清楚地:洞悉。洞穿。 說數字時用來代替零。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虛的解釋 虛 ū 空:虛無。虛實。虛度。虛名。虛左(尊敬地空出左邊的座位,古代以左為尊)。空虛。乘虛而入。 不真實的:虛僞。虛假(?)。虛妄。虛驚。虛誇。虛構。虛傳。虛張聲勢。 内心怯懦:做賊心虛。 不自滿:虛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洞虛”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洞虛”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釋義:
- 深幽:指空間深邃幽靜,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觀或建築環境。例如唐詩“天景洞虛碧”,即以“洞虛”形容天空的幽遠澄澈。
- 道教洞天:指道教中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如文獻記載“金陵者,洞虛之膏腴”,将金陵(今南京)視為道教聖地。
二、延伸解析
- 字源分析:“洞”本義為穿透、透徹,“虛”指空靈或玄妙,組合後既可指物理空間的深邃,也可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的透徹認知。
- 文學用例:唐代詩人羊士谔在《九月十日郡樓獨酌》中以“洞虛”描繪景色的空靈,宋代文獻則用于描述道教地理概念。
三、使用場景
- 古詩詞中多用于寫景,如描繪山間幽谷、天空等;
- 道教典籍中特指修行聖地或仙境;
- 現代語境較少使用,多見于文獻研究或特定文化讨論。
四、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 近義詞:空靈、幽邃(形容空間);洞天、福地(道教概念)。
- 反義詞:淺顯、浮泛。
“洞虛”是一個兼具自然描寫與宗教文化内涵的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道教經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洞虛的意思
洞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深入探索實質、本質;洞悉虛實。
拆分部首和筆畫
洞字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氵(三點水部首)、立(立刀旁)、洞(水邊部首)。它由8個筆畫構成。
來源
洞虛一詞源于《莊子·天運》:“夏後氏之得失******者,實南面招虞氏之洞虛。”洞虛在這裡表示洞悉虛實的意思。
繁體
在繁體字中,洞虛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洞字的形狀稍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虛字也沒有大的變化。
例句
1. 他經過多年的研究,洞虛了這個重大問題的本質。
2. 隻有洞虛虛實的表象,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
組詞
- 洞悉:深入洞察,看清事物的真相。
- 洞穴:山洞或地洞等自然形成的空腔。
- 虛幻:虛假不真實的。
近義詞
洞察、洞明、洞悉。
反義詞
表面、膚淺、表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