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和鹿子。泛指鹿。《後漢書·禮儀志中》:“其儀:乘輿禦戎路,白馬朱鬣,躬執弩射牲。牲以鹿麛。” 唐 盧綸 《山中一絕》:“陽坡輭草厚如織,因與鹿麛相伴眠。” 唐 歐陽衮 《南澗寺》詩:“雲藏古壁遺龍象,草沒香臺抱鹿麛。”
關于“鹿麛”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與結構
具體含義
文獻例證
現代使用
建議需要更多文獻例證或字源解析時,可查閱《說文解字》或相關古漢語詞典以補充細節。
《鹿麛》是一種古代的文學概念,它指的是鹿的尾巴。在古代文人的筆下,鹿被視為祥瑞的象征,而鹿麛則象征着吉祥和幸運。
《鹿麛》的部首是鹿(鹿字底部的部分),它也是鹿麛的第一個字。
《鹿麛》共有17個筆畫。
《鹿麛》是一個古老的詞彙,它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如《詩經》、《楚辭》等。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被認為是一種祥瑞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鹿麛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的漢字中,鹿麛的寫法和現代漢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戴着鹿麛,祈禱着好運降臨。
2. 祭祀時,人們常常用鹿麛來裝飾祭壇。
鹿皮、鹿茸、鹿角、鹿肉、鹿角杖
鹿尾、鹿撚
人尾、馬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