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抵梧的意思、抵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抵梧的解釋

[conflict;contradict] 抵觸;矛盾

至于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漢書·司馬遷傳》

詳細解釋

亦作“ 抵捂 ”。抵牾。謂不相一緻。《漢書·司馬遷傳贊》:“至於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梧,讀曰‘迕’,相觸迕也。” 南朝 宋 裴駰 《<史記集解>序》引作“抵捂”。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上》:“﹝ 汪啟淑 ﹞持論與 汪中 多所抵捂,拂衣而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抵梧(dǐ wú)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現多寫作“抵觸”或“抵牾”,核心含義指相互矛盾、沖突或不協調。以下從權威詞典與文獻角度分層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矛盾沖突

    指事物或觀點之間相互對立、無法調狀态。

    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暗示思想與現實間的抵梧。

  2. 抗拒;不順從

    表行動或态度上的違逆、不服從。

    例:《漢書·司馬遷傳》有“至于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指史料記載間的矛盾。


二、字源與結構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抵觸;矛盾。”并引清代王念孫《廣雅疏證》:“抵梧,猶言抵觸。”[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

  2. 《辭源》(修訂本)

    指出“抵梧”同“抵牾”,例舉《史記·禮書》中“二者相與為牾”,注解其“矛盾不合”之義。[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版]

  3.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其動詞性用法:“相沖突,矛盾”,引《漢書·藝文志》用例:“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然亦未能盡除抵梧。”[來源:《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四、現代使用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抵梧”已罕用,多被“抵觸”“矛盾”替代,但仍見于古典文獻研究或特定學術語境,用以強調邏輯或結構上的深層沖突。例如:

“兩種理論體系在根本前提上存在抵梧,難以兼容。”


五、經典用例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論六家之要旨”評法家:

“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然其極慘礉少恩,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此段暗含法家思想與道家主張的深層抵梧。


抵梧作為古漢語複合詞,承載了中國傳統思辨中對矛盾性的深刻認知,其語義從具體行為沖突延伸至抽象邏輯對立,是理解古籍中思想交鋒的關鍵詞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抵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抵梧”讀作dǐ wú,意為抵觸、矛盾,表示事物或觀點之間的不一緻或沖突。例如《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甚多疏略,或有抵梧”,即指内容存在矛盾或不協調之處。

  2. 同義詞與異體字

    • 該詞也寫作“抵牾”或“抵捂”,三者含義相同。
    • 據如淳注解,“梧”在此處通“迕”(wǔ),表示“相觸迕”。
  3. 來源與經典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用于描述文獻記載中的矛盾疏漏,如“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後世多用于學術或古籍讨論中,指邏輯或内容的不一緻。

  4. 結構與讀音

    • 字形結構均為左右結構(“抵”與“梧”均為左右形聲字)。
    • 注意“梧”在此詞中不讀常見音wú,而是通假為“迕”(wǔ),需結合語境判斷。
  5. 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文言文分析或曆史文獻研究中,需注意與“抵達梧桐”(字面組合)等無關含義區分(注:的“四字成語”解釋與其他權威來源矛盾,可能為誤釋)。

“抵梧”是表“矛盾、抵觸”的文言詞彙,需結合古籍語境理解,避免與字面組合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艾年懊悔莫及百感交集巴蛇八寅畢辜撐塞颠跛二柰發房放屁方諸菲律賓凫花複利高翅帽灌夫罵座佹瑣咕弄果核好鬥回擊家廷寄殡極樂國警巡襟上玑組枯黯獵物陵岑謾謾馬纓昧錯媒婆擟拘民瘼莫名其妙南無阿彌陀佛鲵鱙暖鞾剽俗牽引青錢選曲居士敺殺诎志三教圖贍赈失精落彩授能疏遬私殖體變通暢銅辇圖騰卧冬相蕩熙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