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削的意思、焚削的詳細解釋
焚削的解釋
猶銷毀。《東觀漢記·樊重傳》:“﹝ 樊重 ﹞臨終,其素所假貸人間數百萬,遺令焚削文契,債家聞者皆慚,争往償之。”
詞語分解
- 焚的解釋 焚 é 燒:焚燒。焚毀。焚化。焚香。焚書坑儒。焚膏繼晷(“膏”,油脂;“晷”,日影;形容夜以繼日地用功讀書或努力工作)。憂心如焚。 燃燒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削的解釋 削 ā 用刀切去或割去:削皮。削發(?)。刮削。削足適履(把腳削去一塊來適應小鞋,喻遷就或勉強湊合)。 減少,删除:削剔。削職。削損。 像刀削過似的,一般形容陡峭或消瘦:削壁。削立(陡峭壁立)。瘦削。
專業解析
"焚削"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焚"和"削"兩個動詞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處理文書或典籍的特定方式。其核心含義是指焚燒和削除(文字記錄),具體指銷毀或删改文字内容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與組合:
- 焚 (fén): 本義為燒。《說文解字》:“焚,燒田也。” 引申為焚燒物品,特指焚燒書籍、文件、文稿等文字載體。
- 削 (xuē): 本義指用刀斜着刮除物體表層。《說文解字》:“削,鞞也。一曰析也。” 在書寫載體(如竹簡、木牍)上,指用刀刮去寫錯的字迹。引申為删除、修改文字内容。
- 焚削: 将“焚”與“削”兩個動作結合,強調對文字記錄的徹底銷毀或修改。它比單獨使用“焚”或“削”更能體現徹底清除或篡改文字記錄的意圖和結果。
-
具體含義與應用:
- 銷毀文件/記錄: 指将不需要的、敏感的或被認為有害的文書、檔案、書籍等徹底燒毀。這是最直接的含義。
- 删改文字: 指對已有的文字記錄進行修改或删除部分内容。在古代,特别是使用竹簡、木牍的時代,“削”是修改錯字的常用方法(刮掉重寫),而“焚”則代表更徹底的清除。因此“焚削”可以指代對文本内容的修改、删節或篡改。
- 曆史背景: 這個詞常出現在描述古代官方行為或文獻整理的語境中。例如,史書中可能記載朝廷下令“焚削”某些被認為不利于統治的書籍或檔案;或者學者在整理古籍時,對其中内容進行甄别和“焚削”(删改)。
-
權威典籍例證:
- 東漢王充的《論衡·書解篇》中就有提及:“或稽合于古,不類前人。或闓新意,焚削舊文。” 這裡的“焚削舊文”就是指删改或摒棄舊的文字内容(可能指學說或著述)。這是“焚削”一詞較早且著名的用例。
- 後世史書或筆記中,在描述禁書、毀書或官方審查修改文獻時,也可能會用到“焚削”或類似的表述(如“焚毀”、“削除”),但“焚削”作為一個固定搭配,其核心含義即源于此。
-
現代理解與轉義:
- 在現代漢語中,“焚削”作為一個獨立的詞已非常罕用,屬于古語詞。
- 其含義主要體現在曆史文獻研究和理解中。
- 有時在文學創作或特定語境下,可能會被借用或引申,用以比喻徹底清除、抹殺痕迹或篡改曆史/事實的行為。
“焚削”意指焚燒和削除文字記錄,具體指銷毀文書典籍或删改其内容的行為。它源于古代處理文字載體的具體方式(焚燒竹簡、刮削木牍),常用于描述官方或學者對文獻的徹底清除或修改,帶有較強的目的性和徹底性。其權威用例可見于東漢王充的《論衡》。
網絡擴展解釋
“焚削”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銷毀,尤其在古代文獻中特指通過焚燒等方式消除憑證或記錄。以下是具體解析:
詞義解釋
-
基本含義
“焚削”由“焚”(焚燒)和“削”(削除)兩個動詞組成,聯合表示徹底銷毀,常見于銷毀文契、債務憑證等場景。例如《東觀漢記·樊重傳》記載,樊重臨終前焚燒銷毀借貸文契,債主因此主動還債。
-
讀音差異
- 拼音:存在兩種注音版本,部分來源标注為fén xiāo,另一些标注為fén xuē。
- 原因:“削”為多音字,書面語中常讀xuē(如“剝削”),口語中讀xiāo(如“削皮”)。結合權威來源,fén xuē 更符合規範用法。
古籍例證
《東觀漢記·樊重傳》原文節選:
“﹝樊重﹞臨終,其素所假貸人間數百萬,遺令焚削文契,債家聞者皆慚,争往償之。”
——釋義:樊重命人銷毀借貸憑證,債主因感佩其品德,主動償還債務。
現代應用與擴展
- 語義延伸: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徹底消除某種痕迹或證據,但實際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或文學領域。
- 近義詞:銷毀、焚毀、廢除。
- 反義詞:保留、存留、保存。
“焚削”是一個聯合結構的古漢語詞彙,強調通過焚燒和削除實現徹底銷毀,讀音建議采用fén xuē。其經典用例體現了古人對誠信與寬厚品德的推崇,具有鮮明的曆史文化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奧薉百疏變電站丙火儳羼誠當乘釣澄渟馳系抽寫鹑懸點饑雕虎凋霜締姻東京回合佛門佛心天子綱柄高冠博帶攻難貴耳何不花成蜜就桓伊笛讙咋冱凍晖盈空枝曠達拉捭摧藏量計連空臨機處置洛書迷胡冥緬鳥雀牛刀割鷄怕癢樹遷絕譴死窮追不舍遒遒祛塵人不可貌相容讓灑淚而别散收束狹松下炭棒攤戲攤征佃漁條縷外廂為期握霧拿雲象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