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瓦鬲的意思、瓦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瓦鬲的解釋

古代陶制的炊器。三足,形似鼎而無耳。《孔子家語·緻思》:“ 魯 有儉嗇者,瓦鬲煮食。”《晉書·四夷傳·肅慎氏》:“無井竈,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瓦鬲是中國古代陶制炊具的專稱,由“瓦”與“鬲”組合而成。其中“瓦”指代陶土燒制的器物,而“鬲”為三足中空的烹煮器具,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瓦鬲特指“陶土制成的鬲形器”,其形制特征為寬口、圓腹、袋狀三足,足部中空以擴大受熱面積,兼具烹煮與承重功能。

從考古學角度,瓦鬲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中國考古學大辭典》記載其多用于煮制谷物與肉食,并作為禮器出現在祭祀場景中。商周時期青銅鬲的造型即源于瓦鬲原型,印證了《考工記》中“陶鑄之工”的技術傳承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說文解字》将“鬲”歸入“瓦部”,段玉裁注曰:“鬲,鼎屬,實五觳,鬥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說明其容量與形制已形成标準化特征。現代研究顯示,瓦鬲的陶胎含沙量較高,燒成溫度約800-1000℃,具有耐火耐用的物理特性。

網絡擴展解釋

瓦鬲是古代一種陶制炊具,其含義和特征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瓦鬲(拼音:wǎ lì)指用陶土燒制的三足炊器,形似鼎但無耳,主要用于烹煮食物。其名稱中的“瓦”表明材質為陶土,“鬲”則指代器物的三足結構。

二、形制特征

  1. 三足設計:底部有三足支撐,便于架在火源上加熱。
  2. 無耳構造:與鼎不同,瓦鬲沒有用于提拿的雙耳,整體造型更簡潔。
  3. 容量適中:據記載,部分瓦鬲可容納“四五升”食物(如《晉書》所述)。

三、曆史文獻記載

四、文化意義
作為早期陶器代表,瓦鬲體現了古代炊具的實用性與工藝水平,常見于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後逐漸被青銅器取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形制演變或考古實例,可查閱《晉書》《孔子家語》原文或考古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報效包羞忍恥孛羅茀矢慚德讒語創面串換辍止辭服得不償失封題附言顧戀河汾門下合室懽喜減縮積塵譏呵積斂精要驚愚駭俗謹啟進舍女婿津亭覺岸考場老山略野流失迷離撲朔鬧五魁尼壇烹采匹好平地登雲貧客凄忾祺然阙短三川撒頑讪譏勝券視點稅目說樂束手束足雖則攤征套耕騰擊突何脫剝雜劇突黔屠市嫌郤銷厭錫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