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陶制的炊器。三足,形似鼎而無耳。《孔子家語·緻思》:“ 魯 有儉嗇者,瓦鬲煮食。”《晉書·四夷傳·肅慎氏》:“無井竈,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
瓦鬲是古代一種陶制炊具,其含義和特征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瓦鬲(拼音:wǎ lì)指用陶土燒制的三足炊器,形似鼎但無耳,主要用于烹煮食物。其名稱中的“瓦”表明材質為陶土,“鬲”則指代器物的三足結構。
二、形制特征
三、曆史文獻記載
四、文化意義
作為早期陶器代表,瓦鬲體現了古代炊具的實用性與工藝水平,常見于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後逐漸被青銅器取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形制演變或考古實例,可查閱《晉書》《孔子家語》原文或考古研究資料。
《瓦鬲》是一個古漢字詞,它的意思是“陶制的大容器”,通常指用于烹饪或煮沸食物的炊具。瓦鬲一詞又可指代瓦器、瓦罐或瓦制器皿。
《瓦鬲》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瓦”和“鬲”。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其中,“瓦”部首含3畫,“鬲”部首含7畫。
《瓦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編寫者是東漢時期的許慎。根據研究者的觀點,它的來曆并不确切,但普遍認為它的形狀與用途有關。
在繁體中,《瓦鬲》的寫法為「瓦鬲」,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篆書中,“瓦鬲”可以寫作「瓦鬲」。而在隸書和楷書中,它的寫法則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樣式。
1. 廚師把烹饪完成的菜肴盛放在瓦鬲中,散發出誘人的香味。
2. 他從犄角旮旯間挖出了一個瓦鬲,裡面裝滿了許多珍貴的文物。
3. 這個瓦鬲用來炖煮肉類菜肴非常合適,可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與《瓦鬲》相關的組詞有:
1. 瓦器:指用瓦制成的器具。
2. 瓦罐:指用瓦制成的罐子。
3. 瓦制器皿:指用瓦制成的各種容器。
《瓦鬲》的近義詞可以是瓦盆,瓦壺等,它們都是指用瓦制作的容器。反義詞則可能是鐵鬲等,鐵鬲是用鐵制成的容器,與瓦鬲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