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違背人民。《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君其祗順大禮,饗茲萬國,以肅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 漢 劉艾 《獻帝傳》:“臣等聞聖帝不違時,明主不逆人。”
(2).悖理之人。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懷邪僞以偷榮,豫利己而忘生者,逆人也。”
(3).叛逆之人。 唐 趙璘 《因話錄·宮》:“使 阿布思 真逆人也,其妻亦同刑人,不合近至尊之座。”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二》:“﹝ 朱泚 ﹞敗,上親點逆人簿。”
“逆人”一詞在古籍及現代解釋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綜合多來源分析如下:
違背人民/民意
指統治者的行為與民衆意願相悖。出自《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引漢劉艾《獻帝傳》。例如“明主不逆人”強調賢明君主不違背民意,反映古代政治倫理觀。
悖理之人(違背倫理者)
指行事違背道德常理者。晉葛洪《抱樸子·行品》中批評“懷邪僞以偷榮,豫利己而忘生者”為逆人。現代例句如“買賣人口是悖天心,逆人倫”,突顯倫理層面的否定。
叛逆之人(反叛者)
特指叛亂、違抗統治的群體。唐代趙璘《因話錄》提及“逆人”指代反叛者,宋代王谠著作中也有類似用法。此義項多用于曆史文獻對反叛事件的記載。
補充說明: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4的文獻引述。
逆人是漢語中的一個詞語,它常用于形容個性倔強、反叛或不合群的人。逆人通常擁有與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追求自由、獨立和個性化的生活方式。
逆人這個詞的部首是辶(辵),它表示“走”的意思。辶是漢字中常見的部首之一。逆人的拆分筆畫為10畫,其中辶部3畫,人部7畫。
逆人一詞源自漢語,它采取了“逆”的意思來形容這類個性獨立、追求自由的人。繁體字“逆人”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逆人的字形寫作“逆人”。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1. 他是一個逆人,總是和大家的想法相反。
2. 她的個性十分逆人,喜歡獨立思考和追求與衆不同的生活方式。
逆人這個詞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語,如逆流而上、逆境、逆襲等。
近義詞:反叛者、不羁之人、另類、獨立思考者。
反義詞:順從者、隨波逐流者、傳統主義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