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潑寒的意思、潑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潑寒的解釋

見“ 潑寒胡戲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潑寒”是由“潑”與“寒”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詞彙,本義指古代冬季舉行的驅寒祈福儀式,後特指唐代傳入的西域民俗活動“潑寒胡戲”(又稱“乞寒胡戲”)。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潑”在此處取“潑灑”之意,“寒”指寒冷氣候,組合後表示通過潑水、歌舞等儀式祛除寒氣、祈求豐年。

從曆史演變來看,該詞最早見于《舊唐書·中宗紀》對景龍元年(707年)宮廷活動的記載:“禦洛城南門觀潑寒胡戲”,其形式包含戴獸面、着胡服、擊鼓潑水等元素。宋代《文獻通考》進一步說明此風俗源自康國(今烏茲别克斯坦境内),經龜茲傳入中原,後因禮部侍郎呂元泰上書勸谏“傷政體”而逐漸衰落。

在現代漢語中,“潑寒”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但可從詞素角度解讀為“驅散寒冷的潑灑動作”。例如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保留的“潑水節”,可視作該詞文化内涵的延續,相關民俗研究著作《中國節慶文化叢書》對此有詳細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潑寒”是“潑寒胡戲”的簡稱,指古代一種源自西域的風俗性歌舞活動,後傳入中國唐代。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起源與傳播
    該活動起源于東羅馬帝國(古稱大秦國),經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後于唐代傳入中原地區。其名稱中的“胡”表明與西域胡人文化相關。

  2. 活動形式

    • 時間:每年農曆十一月嚴寒時節舉行。
    • 參與者:由勇壯少年裸體結隊歌舞,伴有鼓樂等樂器。
    • 特色:觀者以水潑灑表演者,兼具驅寒與祈福的寓意。
  3. 文化意義
    作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産物,潑寒胡戲融合了西域樂舞與中原民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開放性和多元文化交融。

  4. 字義補充

    • “潑”:本義為用力灑水,引申為有魄力、不受拘束(如“潑辣”)。
    • “寒”:指寒冷,也含“貧寒”“畏懼”等引申義。

注:因史料記載有限,具體細節可能存在争議,建議結合《舊唐書》《唐會要》等典籍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包産辨雨簸惡抄更紙逞威敕印傳诂蔥郁答救彈劍道徒盜主大請大受登遊谛思鬥絕一隅恩客貳佐撫畜覆颠浮雕貴少故家古文鶴舊後報花闆肉禍幾江神剪夷結膜炎幾将絕響可情人枯苗累形冷冰冰六正鑪薰嚜杘蟹彌勒佛鲵魚飄閃起卦搉場劬勞顧複曲言然而日月相箬下申都收責溲刷索逋灘工談何容易外夷威望素着穩記聞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