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涖喪的意思、涖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涖喪的解釋

親臨喪事。《國語·晉語二》:“父生不得供備灑掃之臣,死又不敢涖喪以重其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涖喪(讀音:lì sāng)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涖”與“喪”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親臨喪禮現場,主持或參加吊唁儀式。以下從字義、用法及文化背景分述:


一、字義解析

  1. 涖(lì)

    同“莅”,本義為“到”“臨”,強調親自抵達某地并履行職責。如《孟子·梁惠王上》載“莅中國而撫四夷”,即指親臨治理。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喪(sāng)

    指喪葬禮儀,包括吊唁、殡葬等儀式。《說文解字》釋為“亡也”,引申為哀悼逝者的禮制。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3. 涖喪

    二字合成後,特指身份尊貴者(如君主、官員)親赴喪禮,以示對逝者的哀悼與禮敬。如《儀禮·士喪禮》載“君涖喪,主人迎拜”,描述君主親臨的儀軌。

    來源:《儀禮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文化背景與用法


三、權威文獻例證

  1. 《禮記·檀弓下》:

    “天子涖喪,百官備職。” 描述周天子親臨喪禮時,百官需各司其職以維持儀典。

    來源:《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2. 《宋史·禮志》:

    記載宋代皇室“涖喪”流程,如太子需“涖喪于東宮”,體現宗法制度下的喪儀規範。

    來源:《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現代應用與語義演變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本。其含義可理解為“出席喪禮”,但需注意語境的曆史性。


綜合來源: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儀禮》《禮記》等經典文獻,文化背景結合中國古代禮制研究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涖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為“親臨喪事”,即親自到場參與或主持喪葬儀式。該詞出自《國語·晉語二》中的記載:“父生不得供備灑掃之臣,死又不敢涖喪以重其罪。”

補充說明:

  1. 語境解析
    在原文中,“涖喪”體現了對喪禮的重視,但因某種原因(如避嫌或禮法限制)未能參與的複雜情感,反映了古代禮儀的嚴格性。

  2. 相關詞彙擴展
    雖然網頁中列舉了“垂頭喪氣”“喪門神”等含“喪”字的成語,但這些詞語多與情緒或迷信相關,與“涖喪”的“參與喪事”本義無直接關聯。

  3. 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特定曆史文獻研究。如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并參考權威注釋版本(如《國語》注疏)以準确理解。

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國語》原文或相關古代禮儀研究資料進行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保勘壁藏鼻端梐枑兵埶憯急超産獎沖和春杯但書等殺德刑冬榮東箱該世改朔幹儛高頂光采奪目官老爺官情裹餱糧好景不長穢荒漿水建始殿較比教導隊狂鳥陸家老屋渌老帽舌猛丁蜢虱棉毛褲摩敦攆蹿鳥服匿犀蓬萊山偏鄉僻壤疲怠披發左袵平殄侵暴軟木桑楊牲器身狀設洗石鲸石君寶守株緣木水煙筒瓦硯抆拭溫尋無聽瞎浪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