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ough]∶粗疏;不精細
(2) [the court is careless so that a criminal escapes punishment]∶舊時法律指因疏忽而緻犯人逃脫
亦作“疎脫”。1.粗率;輕率。《北齊書·陽休之傳》:“ 辟彊 性疏脫,無文藝, 休之 亦引入文林館,為時人嗤鄙焉。”《北史·孫紹傳》:“ 紹 性抗直,每上封事,常至懇切,不憚犯忤。但天性疏脫,言乍高下,時人輕之,不見採覽。” 清 恽敬 《答鄧鹿耕書》:“ 江廣文 十載知交,劄應即復; 敬 性疏脫過甚,竟忘其别字。”
(2).放達,不受拘束。 唐 袁郊 《甘澤謠·陶岘》:“ 峴 之文學,可以經濟;自謂疏脫,不謀宦遊。” 清 陳确 《寄吳仲木書》:“弟心境亦不大惡,且疎脫性成,每不能為無益之憂。”
(3).疏忽,出纰漏。 宋 歐陽修 《論孫抃不可使契丹劄子》:“臣聞古者遣使最號難才,不受以辭,許其專對,蓋取其臨事而敏,應卒無窮。今 抃 既不可預教以言,則将何以應卒?苟一疎脫,取笑四夷。”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龔孟鍨策問》:“ 龔運幹 出題疏脫,以十三宗作十四宗。”《朱子語類》卷五一:“如見 滕文公 ,説許多井田,也是一場疎脫。”
(4).稀疏脫落。 宋 文天祥 《新年》詩:“喜對慈顔看鋪鬢,髮雖疎脫未如銀。”
(5).松弛。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十·張顔書》:“楷字無出 顔 柳 , 柳 雖有骨,似疎脫,少勁拔,且書體一例。”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三》:“ 雲間 莫廷韓 有書才而無書學,往往失於疎脫。”
(6).因疏忽而使罪犯脫逃。《清會典·刑部四·尚書侍郎職掌》:“若審明禁役并無賄縱故縱情事,果係依法看守,偶緻疏脫者,拟以杖一百,徒三年。”
疏脫是古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該詞由"疏"(疏忽)與"脫"(失漏)構成,主要表示因疏忽導緻的失誤。《漢語大詞典》釋為"因疏忽而緻有失",特指官吏履職中的過失行為,《古代漢語詞典》則補充其可指文章"結構松散不嚴密"的引申義。
二、文獻例證
三、近義辨析 與"疏漏"側重遺漏不同,"疏脫"強調過失性質;相較于"疏忽"的廣泛性,該詞更多用于公文及司法語境,如《唐律疏議》中特指官吏失職行為。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退出常用詞彙範疇,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和古代法制研究領域。但在司法文書中仍偶見"疏脫人犯"等專業表述,特指監管失職導緻在押人員逃脫的情形。
“疏脫”是一個多義詞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以下為詳細解釋:
粗率、不精細
指行為或态度不夠細緻嚴謹,常用于描述性格或處事方式。例如《北史》提及“天性疏脫”,形容人性格不拘小節。
法律術語:因疏忽緻犯人逃脫
舊時法律中指官員因疏忽導緻囚犯脫逃,需承擔相應責任。如《論孫抃不可使契丹劄子》中強調“苟一疎脫,取笑四夷”,體現對職責疏漏的警示。
放達、不受拘束
如唐代《甘澤謠》描述陶岘“自謂疏脫,不謀宦遊”,指灑脫不羁的處世态度。
稀疏脫落
用于形容事物分布不密集或逐漸脫落的狀态,如毛發、文字排版等(部分網頁提及但未列具體出處)。
疏忽、出纰漏
宋代文獻《齊東野語》提到“出題疏脫”,指因粗心導緻錯誤。
提示:以上釋義中,前兩種為最常用且權威的解讀,後三種多出現于古籍或特定語境。如需考據原始文獻,可參考《北史》《甘澤謠》等史料。
愛根剝運褊人裁衣差分長矟寸利必得擣虛批吭登高自卑燈飾點唇恫喝發芽匪辟高翰禾稈合緒講理信角果椒屏饑寒暌遠瘣隤楞柯柯煉焦另樣流客流言惑衆龍山三老棉毛衫妙選名菜奈向晴襟拳母如水投石儒席濡須塢三帛桑間之音傷弓之鳥省台沈魚色適歸矢盟失刑壽斝雙俸疏傑淑容俟河之清探勘天情菵米滃泱文章海香爐角祥蓂祥應笑耍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