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疏脫的意思、疏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疏脫的解釋

(1) [rough]∶粗疏;不精細

(2) [the court is careless so that a criminal escapes punishment]∶舊時法律指因疏忽而緻犯人逃脫

詳細解釋

亦作“疎脫”。1.粗率;輕率。《北齊書·陽休之傳》:“ 辟彊 性疏脫,無文藝, 休之 亦引入文林館,為時人嗤鄙焉。”《北史·孫紹傳》:“ 紹 性抗直,每上封事,常至懇切,不憚犯忤。但天性疏脫,言乍高下,時人輕之,不見採覽。” 清 恽敬 《答鄧鹿耕書》:“ 江廣文 十載知交,劄應即復; 敬 性疏脫過甚,竟忘其别字。”

(2).放達,不受拘束。 唐 袁郊 《甘澤謠·陶岘》:“ 峴 之文學,可以經濟;自謂疏脫,不謀宦遊。” 清 陳确 《寄吳仲木書》:“弟心境亦不大惡,且疎脫性成,每不能為無益之憂。”

(3).疏忽,出纰漏。 宋 歐陽修 《論孫抃不可使契丹劄子》:“臣聞古者遣使最號難才,不受以辭,許其專對,蓋取其臨事而敏,應卒無窮。今 抃 既不可預教以言,則将何以應卒?苟一疎脫,取笑四夷。”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龔孟鍨策問》:“ 龔運幹 出題疏脫,以十三宗作十四宗。”《朱子語類》卷五一:“如見 滕文公 ,説許多井田,也是一場疎脫。”

(4).稀疏脫落。 宋 文天祥 《新年》詩:“喜對慈顔看鋪鬢,髮雖疎脫未如銀。”

(5).松弛。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十·張顔書》:“楷字無出 顔 柳 , 柳 雖有骨,似疎脫,少勁拔,且書體一例。”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三》:“ 雲間 莫廷韓 有書才而無書學,往往失於疎脫。”

(6).因疏忽而使罪犯脫逃。《清會典·刑部四·尚書侍郎職掌》:“若審明禁役并無賄縱故縱情事,果係依法看守,偶緻疏脫者,拟以杖一百,徒三年。”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疏脫”是一個多義詞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主要含義

  1. 粗率、不精細
    指行為或态度不夠細緻嚴謹,常用于描述性格或處事方式。例如《北史》提及“天性疏脫”,形容人性格不拘小節。

  2. 法律術語:因疏忽緻犯人逃脫
    舊時法律中指官員因疏忽導緻囚犯脫逃,需承擔相應責任。如《論孫抃不可使契丹劄子》中強調“苟一疎脫,取笑四夷”,體現對職責疏漏的警示。

二、其他引申義

  1. 放達、不受拘束
    如唐代《甘澤謠》描述陶岘“自謂疏脫,不謀宦遊”,指灑脫不羁的處世态度。

  2. 稀疏脫落
    用于形容事物分布不密集或逐漸脫落的狀态,如毛發、文字排版等(部分網頁提及但未列具體出處)。

  3. 疏忽、出纰漏
    宋代文獻《齊東野語》提到“出題疏脫”,指因粗心導緻錯誤。


提示:以上釋義中,前兩種為最常用且權威的解讀,後三種多出現于古籍或特定語境。如需考據原始文獻,可參考《北史》《甘澤謠》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疏脫的意思

疏脫是一個形容詞,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态度或行為顯得輕松隨意、不受拘束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疏的拆分部首是疋(疒)+ 丩(爪),總計6畫;脫的拆分部首是⺼(肉)+ 兌(兌),總計11畫。

來源

《疏脫》一詞來源于《左傳·昭公十五年》,原指肌膚松弛、缺乏力量的形象。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人或事物的态度或行為顯得輕松隨意、不受拘束。

繁體

《疏脫》的繁體字為「疎脫」。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疏脫」的寫法為「疎脫」,部分文字結構上稍有差異。

例句

1.他的穿着舉止始終保持着疏脫。
2.她對生活态度疏脫,總是能保持愉悅和輕松。

組詞

1.開疏:表示放松心情,不拘束。
2.疏閑:表示悠閑、輕松,沒有壓力。

近義詞

輕松、隨意、自在

反義詞

拘謹、緊張、拘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