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嘗膳的意思、嘗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嘗膳的解釋

尊長進食前,小輩或下屬先嘗飯菜是否甘美,以示孝心。《隋書·藝術傳·許智藏》:“誡其諸子曰:‘為人子者,嘗膳視藥,不知方術,豈謂孝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嘗膳是漢語中的曆史專有名詞,指古代侍奉君主或尊長進食前,由專人先行品嘗食物以确保安全無毒的制度。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兩方面:

  1. 字面釋義

    “嘗”指試吃檢驗,“膳”指飯食菜肴。合稱指通過親口試嘗的方式檢查膳食的安全性,尤其針對君主或長輩的飲食。這一制度源于古代宮廷的飲食安全規範,目的是防範投毒。

  2. 禮儀與制度内涵

    在周代禮制中,“嘗膳”是“膳夫”等官員的職責。據《周禮·天官·膳夫》記載,膳夫需“品嘗食,王乃食”,即先為王試毒。後世延伸為孝道禮儀,如《禮記》中記載子女為父母“嘗膳”,既體現關懷,也承擔安全責任。唐代起更成為太子向皇帝表孝心的固定儀式(如《新唐書》載太子“每視膳,帝至則親嘗”)。

文化引申

“嘗膳”制度反映了古代等級社會的安全防範意識,後逐漸符號化為“盡孝侍親”的倫理行為。如宋代《冊府元龜》記載皇子為病中皇帝嘗膳,凸顯其孝心;清代醫書《醫宗金鑒》亦将“親嘗湯藥”與“嘗膳”并列為孝行典範。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嘗膳”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禮儀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嘗膳”指尊長(如父母、長輩)進食前,由小輩或下屬先品嘗飯菜的滋味,以确認食物是否可口、安全,借此表達孝心或敬意。這一行為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尊卑秩序和家庭倫理的重視。

2.曆史背景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隋書·藝術傳·許智藏》,其中記載:“為人子者,嘗膳視藥,不知方術,豈謂孝乎?”(意為:作為子女,若不懂通過嘗膳、侍藥等方式照料父母,怎能稱為孝順?)。這一記載說明“嘗膳”不僅是飲食禮儀,還與古代醫學觀念相關,強調子女需具備一定生活技能以盡孝道。

3.具體實施場景

4.現代意義

如今,“嘗膳”作為具體禮儀已不常見,但其核心精神——對長輩的關懷與尊重——仍被提倡,常以其他形式(如主動照顧飲食、關注健康需求等)融入日常生活。

參考資料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禮儀制度,可查閱《隋書》《禮記》等典籍,或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敖睨把酒持螯閉架冰上人不打不相識才谟常風朝聞夕死程巧城鎮居民持支刍賤爨龍顔碑滴骨親帝王州頓足搓手舵盤奮釁嘎巴兒格檢工業體系觀山玩水漢分何等慧警腳船經濟之才矜功伐善金顔吉兇禍福揩铿克肖劙刀理決黧貌柳毬緑螭骢默志牡蒙母校南學能個配軍親土忍從任令三虢三過其門而不入山溪韶娘沈酒送貨搜摘頑滞瓦研武家子無聊下筆成篇溪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