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居官不稱職而受到的責難和非議。《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齊侯 使 敬仲 為卿。辭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謗?’”《南齊書·王僧虔傳》:“吾衣食周身,榮位已過,所慙庸薄無以報國,豈容更受高爵,方貽官謗邪!” 宋 秦觀 《辭史官表》:“以蕞爾不勝任之材,處灼然非所居之地,必招官謗,上累恩私。” 清 趙翼 《瓯北詩話·<陸放翁年譜>小引》:“方憂官謗,又辱詔追。半道遣行,雖嘆栖遲之薄命;頻年省記,要為比數於諸公。”
“官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官員任職期間不稱職而受到的責難和非議。以下是詳細解釋:
“官謗”由“官”(官職)和“謗”(指責、非議)組成,字面意為“因官職招緻的指責”。具體指官員因能力不足、失職或行為不當引發他人批評,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現代雖少用此詞,但其内涵仍適用于對公職人員履職能力的監督與問責,強調“權責對等”的理念。
“官謗”反映了古代對官員德行與能力的嚴格要求,是傳統政治文化中責任意識的體現。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南齊書》等典籍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官謗》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人們對官員或官府的指責、诟病或诋毀。
《官謗》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宀(官)和言(謗)兩個部首。宀是上面有橫線、下面有豎線的部首,表示與房屋或住所相關的事物;言是表示與語言、言論相關的部首。
官謗的拼音為guān (2畫),bàng (7畫)。
《官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封建社會中,由于權力集中在官員手中,人們對官員的行為和作為有時會持有負面的看法。因此,出現了對官員進行指責和誣蔑的現象,這就是官謗。
官謗的繁體字寫作「官詿」。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官謗的古代寫法為「官訟」。其中,「訟」是表示對官府或其他人進行訴訟或指責的意思。
1. 他因為官謗被罷官了。
2. 官謗之聲四起,民衆的不滿情緒愈發高漲。
官員、謗言、謗誣、謗論。
言官、謗官。
褒揚、稱贊、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