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蒐獮的意思、蒐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蒐獮的解釋

春獵與秋獵。亦泛指狩獵。 漢 桓寬 《鹽鐵論·和親》:“是以古者蒐獮振旅而數軍實焉,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難。”《隋書·禮儀志三》:“古者三年練兵,入而振旅,至於春秋蒐獮,亦以講其事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鷹狗處》:“鷹狗處向在 東華門 内長街,設總統二人,以侍衛兼之,豢飼禦前鷹狗,以備蒐獮之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蒐獮”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複合詞,特指古代帝王按禮制舉行的季節性田獵活動,具有鮮明的禮儀和軍事意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蒐(sōu)

    • 本義:春季田獵。《爾雅·釋天》載:“春獵為蒐。”
    • 引申義:春季草木生長,獵時需“搜擇”不孕之獸,以保護繁衍,故稱“蒐”。
    • 文化内涵:象征萬物複蘇之際的節制性狩獵,兼具軍事演習功能(整編軍隊、選拔人才)。
  2. 獮(xiǎn)

    • 本義:秋季田獵。《周禮·夏官·大司馬》載:“中秋教治兵……遂以獮田。”
    • 字形溯源:從“犬”,強調獵犬參與圍捕;秋季野獸肥壯,獵殺以儲備冬用。
    • 文化内涵:體現“順時除害”的禮制思想,同時操練軍陣。

二、複合詞“蒐獮”的釋義

“蒐獮”合稱泛指古代依禮進行的季節性狩獵儀式,核心特征包括: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周禮》

    明确将“蒐”“獮”納入國家禮制框架,規定其流程與意義(《周禮·夏官·大司馬》)。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注疏》。

  2. 《爾雅》

    中國最早詞典,系統解釋“蒐”“獮”的季節屬性(《爾雅·釋天》)。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爾雅義疏》。

  3. 《漢語大詞典》

    綜合釋義:“蒐”為春獵,“獮”為秋獵,合指按古禮進行的季節性狩獵。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9卷。


四、文化意義

“蒐獮”折射出中國古代“取用有度”的生态觀 與“寓兵于獵”的治國策略,是禮樂文明與自然法則融合的典型例證。其詞義演變亦反映農耕文明對自然時序的深刻遵從。

網絡擴展解釋

“蒐獮”是古代對不同季節狩獵活動的稱呼,具體解釋如下:

一、蒐(sōu)

  1. 基本含義

    • 本義指茜草(一種可作染料的植物),如《山海經》提到“其陰多蒐”。
    • 引申為春季狩獵,《左傳·隱公五年》記載“春蒐,夏苗,秋獮,冬狩”,其中“春蒐”指春天進行的狩獵活動,以捕獵未懷孕的動物為主。
  2. 其他用法

    • 可表示檢閱軍隊或聚集,如《左傳·成公十六年》中“蒐乘補卒”指檢閱戰車、補充兵員。

二、獮(xiǎn)

  1. 基本含義
    • 專指秋季狩獵,如《爾雅·釋天》提到“秋獵為獮”,《左傳》中“秋獮”與“春蒐”對應,強調順應季節的狩獵傳統。
    • 古時也寫作“狝”,如《周禮》中“中秋教治兵,遂以獮田”。

三、組合含義

“蒐獮”合稱時,泛指春秋兩季的狩獵活動,既包含禮制色彩(如祭祀、練兵),也體現古人對自然規律的遵循。例如《穀梁傳·昭公八年》提到“秋,蒐于紅”,實際指秋季的“獮”獵,可能存在混用現象。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狩獵制度,可參考《周禮》《左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背榜采區參共長鉟持籌握算春耕黨籍倒收跌跌沖沖丁香飯飧非得粉餈封疆大臣拂除酣暢淋漓何幸剨豁火焰山胡雲海嗙姜黃進膳酒市拷邊空諱苦蘵老虎車憭栗飗飗蘆萉辘轳體綸旨麻尾雀嗫唲拍拍蒲柳栖憑全力榷采曲故盛位失身詩味時移事遷事與原違雙胎霜劄熟缣順成司衡素将韬含頹址駝囊吐吸違奪悟對校址洩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