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ve vent to (personal)spite] 發洩心中的憤恨
發洩憤恨。 明 劉基 《雜詩》之二三:“蜜蜂死洩憤,鳲鳩死求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邵女》:“日夜切齒,将伺 柴 出而後洩憤於女。”
發洩内心的憤恨。 唐 徐彥伯 《登長城賦》:“張虎牙以洩憤,虬蝟鬚以蓄怒。”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章:“她因為找不到工作,無處洩憤,就常常找我出氣。”
“洩憤”是一個動詞,指通過言行釋放内心的憤怒或不滿情緒。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發音為xiè fèn(ㄒㄧㄝˋ ㄈㄣˋ),意為發洩憤恨或不滿。例如《聊齋志異》中描述“日夜切齒,将伺柴出而後洩憤于女”,即因積怨而通過報複行為宣洩情緒。
表現形式
洩憤可通過語言(如辱罵)或行為(如破壞物品)實現。例如現實中有人因車位被占而在他人車上塗鴉洩憤。
文化與社會視角
傳統文化認為洩憤是負面行為,強調應克制情緒;但現代社會競争壓力下,洩憤成為常見心理反應。需注意合理宣洩與過激行為的界限。
與“發洩”的差異
洩憤特指因憤恨而宣洩,而“發洩”泛指釋放各類情緒(如悲傷、壓力)。例如運動可發洩壓力,但非洩憤。
使用場景與建議
多用于描述個人因不公或矛盾産生的報複性宣洩,如職場沖突、鄰裡糾紛等。建議通過溝通、調解等理性方式替代過激洩憤行為。
例句參考:
需注意:過度洩憤可能激化矛盾,甚至觸犯法律。
《洩憤》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它指的是發洩、宣洩内心中的不滿和憤怒情緒。當人們遭受到不公或委屈時,他們往往會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洩發負面情緒,以緩解心理壓力。
《洩憤》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忄,其中水(氵)是左邊的部首,忄是右邊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0,分别是氵(3畫)+忄(6畫)+戶(4畫)。
《洩憤》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的道家哲學思想,強調人應該保持心境平和,不要将憤怒的情緒積壓在心中,而是要找到適當的方式來宣洩。足不出戶的房間中畫着《滴水圖》,畫中人物全然無視外界紛擾,沉浸于甯靜的境地,旨在通過此種象征化的理想場景,讓人們明白宣洩不應該傷害他人。
《洩憤》的繁體字形為「洩憤」。
古時候《洩憤》的漢字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遇到不公平待遇時,有時候合理地抒發情緒能幫助我們洩憤。
2. 她選擇在跑步機上進行高強度鍛煉以洩發壓力。
1. 洩憤圖:指描繪人們通過某種方式宣洩憤怒情緒的藝術作品。
2. 洩憤劑:指用于緩解憤怒、克制惡意行為的藥物或心理輔助方法。
3. 洩憤書:指通過書寫來表達憤怒和不滿情緒的作品。
發洩、宣洩、疏導、傾訴
克制、抑制、忍耐、息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