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體詩名。律詩為八句五韻,作此體者須作五言或七言律詩五首,将第一首起韻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韻的四個位置中,在第二首為第二句,在第三首為第四句,第四首為第六句,第五首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與第五首末句相同。絕句為四句,作此體者須作四首,将第一首起韻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三首的第二句、第三句和末句的位置上。則第一首首句與第四首末句相同。這幾首詩的韻節如辘轳旋轉而下,故名。 宋 楊萬裡 有《城上野步用轆轤體》詩。 周瘦鵑 《蘇州遊蹤·雙洞江南第一奇》:“這七個字(一片飛雲掩洞門)倒是現成的詩句,我們四個老頭兒何不借它來合作一首辘轳體詩,倒是怪好玩的。”一說,指聯句的一格。 宋 無名氏 《詩談》:“凡聯句兩句四句,亦有對一句出一句者,謂之轆轤體焉。”
辘轳體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特殊形式,屬于雜體詩類别。其名稱來源于水井辘轳旋轉的意象,形容詩句在組詩中循環往複的特點。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辘轳體要求一組詩中有一句重複出現,且該句在每首詩中的位置按特定規律變化,形成首尾銜接的韻律感。例如:
辘轳體又稱“轱辘體”或“輪回體”,明清時期作為文人遊戲盛行。其形式靈活,後世多用于展示語言技巧與詩意創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例或創作規則,可參考古典詩詞典籍或權威文學解析資料。
辘轳體(lù lū t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滾動的樣子”或“車輪滾動時所發出的聲音”。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車”和“車”,共有21個筆畫。辘轳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車輛或機械裝置。
辘轳體的繁體字為「轆轤體」。
在古代,辘轳體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中的記載,辘轳體的古字形為“磻”,在上部有一簡化的“車”字,下部則是由左右相對的“力”字組成。
1. 水車轉動時發出了一陣辘轳體的響聲。
2. 我坐在摩天輪上,觀賞着城市在夜晚中辘轳體般流動的景色。
1. 辘轳: 指一種能夠将重物沿上下方向移動的機械裝置。
2. 辘辘: 形容車輪滾動的聲音。
3. 辘轳聲: 指車輛或機械滾動産生的聲音。
1. 車輪滾動
2. 旋轉
3. 車轱辘
1. 靜止
2. 停滞
3. 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