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跌跌撞撞 ”。 艾明之 《火種》第二章:“他極力屏住氣,保持着清醒,托着小孩跌跌沖沖地朝池邊撲去。”
“跌跌沖沖”是一個形容詞,讀音為diē diē chōng chōng(注音:ㄉㄧㄝ ㄉㄧㄝ ㄔㄨㄥ ㄔㄨㄥ),其核心含義與“跌跌撞撞”相同,通常用于以下兩種語境:
形容行動不穩
指走路或做事時搖搖晃晃、磕磕絆絆的狀态,常因匆忙、虛弱或環境混亂導緻。例如:
艾明之《火種》中的例句:“他托着小孩跌跌沖沖地朝池邊撲去”,生動刻畫了緊急情況下行動不穩的情景。
比喻經曆坎坷
可引申為事情進展不順利,充滿波折和困難,例如:“創業路上跌跌沖沖,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補充說明:
建議在寫作或口語中使用時,優先選擇更通用的“跌跌撞撞”,而“跌跌沖沖”更偏向口語化表達。
跌跌沖沖這個詞源于漢語,意思是形容物體或人行走時跌跌撞撞,舉止不穩定,步履蹒跚的樣子。
跌字由“足”和“失”兩個部首組成,共計七畫。
沖字由“冖”和“中”兩個部首組成,共計五畫。
《跌跌沖沖》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詩中:“撥弦初引低,翻手亂 “禦。”跌 “跌” “沖沖。”這裡用來形容琵琶手指亂彈的情景。
繁體字寫作「跌跌衝衝」。
古時候,漢字寫法有一定的差異。跌字可以寫作「跌 (diē/dié)」,跌字的本義為摔、跌倒。沖字可以寫作「沖 (chòng)」,意為行進。而跌跌沖沖則用這兩個字的意義拼接形成了新的詞彙。
他一路跌跌沖沖地走進了辦公室。
跌破、颠跌、跌倒
搖搖晃晃、踉踉跄跄、東倒西歪
穩步前進、平穩行走、穩如泰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