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文章等詳盡透徹。 清 歐陽巨源 《<官場現形記>序》:“惟有以含蓄藴釀存其忠厚,以酣暢淋漓闡其隱微,則庶幾近矣。” 朱自清 《<老張的哲學>與<趙子曰>》:“ 老舍 先生寫 老張 的‘錢本位’的哲學,确乎是酣暢淋漓,闡揚盡緻。” 秦牧 《藝海拾貝·<哲人·小孩>》:“不敢酣暢淋漓地流露這個‘我’,即使其他的條件具備了,也很難有新鮮的藝術風格。” 袁鷹 《悲歡·不滅的詩魂》:“在另一首裡,他的耿耿丹心和峥嵘意志,更加表達得酣暢淋漓。”亦作“ 酣痛淋漓 ”。 清 魏源 《夜雨行》:“倉卒不工且快意,酣痛淋漓聊一賈。”
“酣暢淋漓”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ān chàng lín lí,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非常暢快、舒適的狀态,既可用于表達情感或行為的充分釋放,也可指文藝作品(如文章、繪畫)中情感飽滿、表達流暢的特點。例如:
成語最早見于宋代歐陽修《釋秘演詩集序》:“無所放其意,則往往從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厭。”。原指飲酒盡興後的暢快,後引申為情感或表現的充分流露。
該成語既可描述情感釋放的暢快感,也能贊美文藝作品或行為表現的完美發揮,適用範圍廣泛且褒義色彩鮮明。
《酣暢淋漓》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形容情感、感受或行動的充沛和激烈,表示非常舒暢的狀态。
《酣暢淋漓》的拆分為酣(酉、舌,11畫)、暢(田、光,11畫)、淋(氵、令,11畫)、漓(氵、離,14畫)。
《酣暢淋漓》一詞最早是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楊慎《沈括鹼硯秘錄》一書中。後來這個詞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文學、戲劇和日常生活中,成為漢語中的一個常用詞彙。
《酣暢淋漓》的繁體寫法為「酣暢淋灕」。
古時候,「酣暢淋漓」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相比稍有不同。例如,「酣」在古代寫作「酤」,「淋」寫作「痳」,「漓」寫作「灕」。這些變化在字形和讀音上有所差異,但其意義相似。
1. 這場音樂會讓我聽得心花怒放,真是酣暢淋漓。
2. 我在長假裡盡情玩樂,感受着酣暢淋漓的快樂。
3. 他在比賽中打得酣暢淋漓,赢得了觀衆們的喝彩。
組詞:酣暢、淋漓。
近義詞:爽快、暢快、激蕩。
反義詞:呆滞、無趣、索然無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