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苦蘵的意思、苦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苦蘵的解釋

植物名。茄科。草本。夏秋間開花,花或紫或白。果如珠,橘紅色或深紅色,可入藥,有清熱化痰的功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酸漿》:“酸漿,苦蘵,一種二物也。但大者為酸漿,小者為苦蘵,以此為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苦蘵(讀音kǔ zhī)是一種茄科草本植物,具有藥用價值。以下從植物特征、藥用功效及曆史記載三方面綜合解釋:

一、植物學特征

  1. 形态特征
    為一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莖多分枝。葉互生,卵圓形或長圓形,邊緣有淺鋸齒;花單生于葉腋,花冠鐘狀,淡黃色(),補充其花或紫或白,果實呈珠狀,成熟後為橘紅色或深紅色()。

  2. 分布與生長期
    生長于田野,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地區均有分布。花期7-9月,果期隨成熟度變化。

二、藥用價值

  1. 性味與歸經
    性寒、味苦,無毒(),亦有記載為酸、平()。
    功能主治:

    • 清熱利尿:用于濕熱黃疸、水腫、熱淋。
    • 解毒消腫:治感冒、咽喉腫痛、牙龈腫痛、天疱瘡、疔瘡等()。
    • 潤肺化痰:提到其果實可清熱化痰()。
  2. 化學成分
    含酸漿果紅素(即玉蜀黍黃素二棕榈酸酯),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

三、曆史記載與分類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酸漿、苦蘵,一種二物也。大者為酸漿,小者為苦蘵”(),說明二者同科不同種,以果實大小區分。

注意事項

其果實成熟前為黃綠色,成熟後轉為橘紅色,需注意區分使用階段。藥用時建議遵醫囑,避免自行采摘誤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苦蘵

“苦蘵”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或情況令人感到痛苦、困難或不快的。

部首和筆畫

苦蘵的部首是艹(草字頭部首),由“艸”字旁構成。它總共有20個筆畫。

來源

苦蘵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苦”字表示苦澀、痛苦;“蘵”字則用來修飾、形容苦的感覺。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苦蘵。

繁體

苦蘵在繁體字中寫作“苦蘵”,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苦蘵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的意義和構成保持一緻。

例句

1. 這個任務真是苦蘵,我已經連續工作了十小時。

2. 在疫情期間,大家都被迫居家隔離,生活變得異常苦蘵。

組詞

苦蘵沒有相關的詞組或成語。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痛苦、困難、辛酸

反義詞:舒適、愉快、輕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