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苦蘵的意思、苦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苦蘵的解釋

植物名。茄科。草本。夏秋間開花,花或紫或白。果如珠,橘紅色或深紅色,可入藥,有清熱化痰的功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酸漿》:“酸漿,苦蘵,一種二物也。但大者為酸漿,小者為苦蘵,以此為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苦蘵(kǔ zhī)是漢語中的一個名詞,專指一種茄科草本植物,學名Physalis angulata,又稱“燈籠草”“天泡草”。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權威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植物屬性

    苦蘵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多分枝,葉片卵形,邊緣具鋸齒。夏季開淡黃色小花,花後結球形漿果,外包宿存花萼形成的囊狀“燈籠”形膜質外殼,成熟時呈黃綠色。其果實味苦,故名“苦蘵”。

  2. 藥用價值

    傳統中醫認為苦蘵全草可入藥,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咽喉腫痛、癰瘡疖腫及濕熱黃疸等症。《本草綱目》載其“治熱煩,利小便”。


二、名稱溯源


三、文化與應用

  1. 文學意象

    古典詩詞常以苦蘵寄托孤寂之情,如清代朱彜尊《鴛鴦湖棹歌》中“苦蘵沿堤密似雲”,借其叢生之态喻離愁。

  2. 民間用途

    部分地區将其嫩葉焯水後涼拌食用,果實雖味苦,但可制果醬或釀酒。根皮含生物堿,民間亦用于驅蟲。


四、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定義苦蘵為“茄科植物,果實味苦,可入藥”,并收錄其方言名稱及古籍記載。

  2. 《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

    詳細描述其形态特征、分布範圍(華東、華南及西南地區)及生長習性。

  3. 《中華本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

    系統記載其性味歸經、藥理作用及臨床配伍方劑。


五、現代研究

現代藥理學證實,苦蘵含苦蘵素(Physalin)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及抗腫瘤潛力,相關研究發表于《中草藥》等期刊。其生态價值亦受關注,可用于修複重金屬污染土壤。

網絡擴展解釋

苦蘵(讀音kǔ zhī)是一種茄科草本植物,具有藥用價值。以下從植物特征、藥用功效及曆史記載三方面綜合解釋:

一、植物學特征

  1. 形态特征
    為一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莖多分枝。葉互生,卵圓形或長圓形,邊緣有淺鋸齒;花單生于葉腋,花冠鐘狀,淡黃色(),補充其花或紫或白,果實呈珠狀,成熟後為橘紅色或深紅色()。

  2. 分布與生長期
    生長于田野,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地區均有分布。花期7-9月,果期隨成熟度變化。

二、藥用價值

  1. 性味與歸經
    性寒、味苦,無毒(),亦有記載為酸、平()。
    功能主治:

    • 清熱利尿:用于濕熱黃疸、水腫、熱淋。
    • 解毒消腫:治感冒、咽喉腫痛、牙龈腫痛、天疱瘡、疔瘡等()。
    • 潤肺化痰:提到其果實可清熱化痰()。
  2. 化學成分
    含酸漿果紅素(即玉蜀黍黃素二棕榈酸酯),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

三、曆史記載與分類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酸漿、苦蘵,一種二物也。大者為酸漿,小者為苦蘵”(),說明二者同科不同種,以果實大小區分。

注意事項

其果實成熟前為黃綠色,成熟後轉為橘紅色,需注意區分使用階段。藥用時建議遵醫囑,避免自行采摘誤用。

别人正在浏覽...

奔巴策告測癞怅怅蟾宮客齒索川師出師未捷身先死道體刀枮冬時堵塞風癡富國裕民鹳啄寒餧漢武泉黃頭晃煜霍人簡落狐狸堅确交欵截撥靜豔金鹦鹉酒歌救急扶傷寄足巨金潰漏苦口惡石壼則漓薄離合風梅園墓虛鋪繹錢鈔淺幦巧言利口遒潤啟舷旗志權宜驅奴喪聲歪氣聲説慎舉深知石記十三月視險若夷說舌司配令鐵杉徒歌脫禍忘寝廢食務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