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違奪的意思、違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違奪的解釋

違背人的意願而迫使改變。《宋書·孔靈符傳》:“百姓雖不親農,不無資生之路,若驅以就田,則坐相違奪。”《魏書·彭城王勰傳》:“雅操不移,朕亦未敢違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違奪(wéi duó)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為違背他人意願強行奪取,強調以強制手段剝奪他人所有或所願,隱含對主體意志的否定。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一、釋義與構成

  1. 單字本義

    • 違(wéi):《說文解字》釋為“離也”,本義指背離、不遵從,引申為違反、違背。
    • 奪(duó):《說文》注“手持隹失之也”,原指失去,後演變為“強取”,如“剝奪”“搶奪”。

      合成詞義:二字結合後,指通過違背對方意志的方式強行取得,含“強迫性占有”之意。

  2. 現代詞典定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

    違奪:違背他人意願而奪取。

    例:“不可違奪其志。”(《後漢書·逸民傳論》)


二、用法與語境

  1. 古典文獻用例

    多見于史書及政論文本,形容對個人意志或權利的強制幹預:

    • 《宋書·袁粲傳》:“陛下豈可違奪親情,以成其惡?”(指君主不應強行破壞親情關系)
    • 《資治通鑒·唐紀》:“勿違奪農時。”(勸誡勿強行侵占農耕時間)
  2. 現代適用場景

    現多用于法律、倫理讨論中,強調對自主權的侵犯:

    • 法律領域:指未經許可剝奪財産權或人身自由(如“違奪公民物權”)。
    • 倫理批判:形容精神壓迫(如“違奪個人選擇權”)。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12卷,第987頁。

    權威釋義來源(注:此為漢語大詞典線上平台,需訂閱訪問完整内容)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52頁。

    收錄于“違”字詞條下,标注為書面語詞。

  3.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530頁。

    引《後漢書》《宋書》等原句佐證用法。


四、近義辨析


“違奪”是承載倫理批判意味的文言詞,其使用需契合對意志自由的尊重語境。當代應用中需注意語義的精确性,避免與中性詞彙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

“違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違背他人意願并迫使改變,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2.古籍例證

3.字義分解

4.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宋書》《魏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彈稗販白鳍豚朝鞾稱當遲怯出群才摧隤玷名掉文兌付販國馮驩折券瘋鬧符竹咯嗒歌賣黃花魚攪哄景龍極沈救死扶危積猥巨工坎兒路口淡匡坐覽政寥廓林霭落賬邁志麻尾冥陰女士平坐潑家私曝書見竹琪華晴麗氣旋熱飯升玄收才拴通誰何死到臨頭聳惑隼集陳庭讨集逃祿桃枝簟統艙炜晔無根水無尚顯報嫌名閑蹊謝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