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頹基。 宋 朱熹 《白鹿洞賦》:“徑北原以東騖,陟 李 氏之崇岡;揆厥號之所繇,得頽址於榛荒。”
“頹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í zhǐ,具體含義如下:
本義與例句
指年久失修、殘破的建築基址。例如宋代朱熹《白鹿洞賦》中“得頹址於榛荒”,描述在荒草叢中發現廢棄的建築遺迹。
比喻與用法
該詞屬于書面語,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描述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引申含義。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對比,可參考詞典來源。
頹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頹”和“址”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遭到毀壞或廢棄而變得荒廢的地方。
頹:由“頁”和“隹”兩個部首組成,共11畫。
址:由“土”部首和“止”兩個部首組成,共6畫。
“頹”這個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的本義是指城牆坍塌。後來,這個字被引申為指遭到破壞或凋零的意思。而“址”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中,它可以指地基、地勢或者建築物的位置。
頹址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依舊是“頹址”,沒有變化。
在古代,頹址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古人更注重字的形狀和結構,所以字形略有差異,但整體意思并無差别。
這座房子已經廢棄多年,成為了一處頹址。
頹敗、廢墟、荒廢、破敗、殘垣斷壁。
廢墟、荒廢、破敗、殘垣斷壁。
興盛、繁榮、富饒、興旺、充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