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訟源的意思、訟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訟源的解釋

造成訴訟案件的根源。《易·訟》“訟不可成也” 唐 孔穎達 疏:“若能謙虛退讓,與物不競,即此是閉塞訟之根源,使訟不至也;今不能如此,是不閉塞訟源,使訟得至也。” 元 張養浩 《牧民忠告·弭訟》:“如此則訟源可清,而民間澆薄之俗庶幾乎復歸於厚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訟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法律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引發訴訟的根源或起因。以下從詞典釋義、字義拆解及文化引申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

訟源(sòng yuán)指訴訟産生的根本原因或糾紛的起源。


二、字義解析

  1. 訟(sòng):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争也”,即争論、辯駁。
    • 引申:法律程式中“訴訟”之意,如《周禮·秋官》載“以兩造禁民訟”。
  2. 源(yuán):
    • 本義:《說文》注“水泉本也”,指水流起點。
    • 引申:事物發生的根本原因,如“源流”“根源”。

      合成詞“訟源”即訴訟之根源,強調糾紛的初始性與本質性。


三、文化引申與權威參考

  1. 傳統司法觀:

    古代律法強調“息訟”,認為訟源多起于“民風不淳”或“教化未施”。如《論語·顔淵》載孔子言:“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2. 現代法學定義:

    據《法學大辭典》,訟源可歸類為“法律事實中的争議誘因”,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權利歸屬不明等。

  3. 社會應用:

    當代社會治理中,“排查訟源”指通過調解、普法減少糾紛,如最高人民法院倡導“源頭化解矛盾”。


權威參考文獻

(注:因古籍及專業辭典無公開電子鍊接,來源标注名稱;現行政策文件可參考最高人民法院官網公示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

“訟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訟源(sòng yuán)指造成訴訟案件的根源。該詞由“訟”(訴訟、争議)和“源”(根源)組合而成,字面意為“訴訟的源頭”。


二、曆史文獻中的引用

  1. 唐代孔穎達的注解
    在《周易·訟卦》的疏解中,孔穎達提到:“若能謙虛退讓,與物不競,即此是閉塞訟之根源,使訟不至也。”。這體現了古代通過道德教化(如謙讓)來減少訴訟的理念。

  2. 元代張養浩的實踐
    張養浩在《牧民忠告·弭訟》中提出:“如此則訟源可清,而民間澆薄之俗庶幾乎復歸于厚矣。”,強調通過治理根源改善社會風氣。


三、現代意義

該詞多用于法律或社會治理領域,指代引發糾紛的深層原因,如利益沖突、道德缺失、制度漏洞等。古代通過“謙讓”“教化”減少訴訟的思維,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辭海》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标句壁龛冰翁常篇赤手起家船夫曲榱題彈弦大學杜母罰典房考幡虹非徒匪夷高門告債鈎逆孤唳汗涔涔寒葩毀爇假僭講是說非焦府椒香蛟珠極樂國激勉機密房舊醅看大流肯正陵山黎丘丈人昽嚨祿使冥淩拈酒排山壓卵平地機平素庀徒圊廁罄盡绮繡山竄神谕松台算學泰姬陵趟馬倘然韬钤童丱頹殘王葛瓦上霜未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