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兵書《六韬》、《玉钤篇》的并稱。後因以泛指兵書。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 趙蕤 者, 梓州 鹽亭縣 人也,博學韜鈐,長於經世。”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 宋令文 、 彭博通 徒鬭氣力,而不習韜鈐。” 清 感惺 《斷頭台·受谳》:“一班兒曉夜習韜鈐,磨新劍,著先鞭,估量着直搗到 長山 、 黑水 邊。”
(2).借指用兵謀略。 唐 張說 《将赴朔方軍應制》詩:“禮樂逢明主,韜鈐用老臣。” 清 王韬 《拟上當事書》:“ 湘 軍、 淮 軍夙稱勁旅,統兵大員皆身經百戰之名将,久嫺行陣,深諳韜鈐。”
(3).借指武将。 明 張煌言 《答趙安撫書》:“凡縉紳之家,韜鈐之族……概無誅求,以示寬厚。”
韬钤(tāo qián)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合成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含義如下:
本義指兵器套與鎖鑰
“韬”原指弓、劍的套子(如弓韬、劍韬),引申為“隱藏、收斂”;“钤”指鎖具或關鍵,象征“掌控、約束”。二字結合,字面指兵器的收納工具,暗喻對軍事力量的收放控制。
來源:《漢語大詞典》釋義參考。
核心引申義:兵法謀略
古代文獻中,“韬钤”特指用兵的謀略與兵法,如《宋史》載“深曉韬钤”即精通軍事策略。此義項強調對戰争藝術的系統掌握,涵蓋戰術布局、兵力調度等。
來源:古代兵書及史籍用例,如《武經總要》。
抽象擴展:泛指深藏不露的才智
衍生為隱藏才能、不露鋒芒的處世智慧,如“胸藏韬钤”形容人有謀略而不張揚,體現道家“守拙”思想。
來源:古典文學中的隱喻用法(如明清小說)。
該詞屬書面語,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
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權威古籍語料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主要收錄于《宋史》《武經總要》等典籍。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或專業辭書電子版(如“漢典”網收錄的釋義)。
“韬钤”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āo qián,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本義
指古代兵書《六韬》和《玉钤篇》的合稱。這兩部典籍被視為軍事理論的重要著作,後逐漸成為兵書的代稱。
引申義
字義解析
示例用法:
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提到“博學韬钤”,即稱贊某人精通兵法謀略。
安其所習鞭辟入裡避讐比德冰霜不經代換颠擠丢心落意逗趣惡言詈辭放析方桌發藻霏煙風惠伏惟彙集惠贶碣石宮驚倒警擾金蕉舊貨軍法從事蠟宮煉鐵爐沒空兒麪醬面桶廟祀冥索末暮慕殉片席匹耦前榮氣鼓鼔杞筍驅迮柔佞若輩篩餘申暢詩壇祭酒摔跤子鼠壤送春搜整探訪蜪蚅特勤溫醇惡欲午齋鄉思相形見绌相與為一銷魂奪魄諧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