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讼源的意思、讼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讼源的解释

造成诉讼案件的根源。《易·讼》“讼不可成也” 唐 孔颖达 疏:“若能谦虚退让,与物不竞,即此是闭塞讼之根源,使讼不至也;今不能如此,是不闭塞讼源,使讼得至也。” 元 张养浩 《牧民忠告·弭讼》:“如此则讼源可清,而民间浇薄之俗庶几乎復归於厚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讼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法律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引发诉讼的根源或起因。以下从词典释义、字义拆解及文化引申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讼源(sòng yuán)指诉讼产生的根本原因或纠纷的起源。


二、字义解析

  1. 讼(sòng):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争也”,即争论、辩驳。
    • 引申:法律程序中“诉讼”之意,如《周礼·秋官》载“以两造禁民讼”。
  2. 源(yuán):
    • 本义:《说文》注“水泉本也”,指水流起点。
    • 引申: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如“源流”“根源”。

      合成词“讼源”即诉讼之根源,强调纠纷的初始性与本质性。


三、文化引申与权威参考

  1. 传统司法观:

    古代律法强调“息讼”,认为讼源多起于“民风不淳”或“教化未施”。如《论语·颜渊》载孔子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2. 现代法学定义:

    据《法学大辞典》,讼源可归类为“法律事实中的争议诱因”,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权利归属不明等。

  3. 社会应用:

    当代社会治理中,“排查讼源”指通过调解、普法减少纠纷,如最高人民法院倡导“源头化解矛盾”。


权威参考文献

(注:因古籍及专业辞典无公开电子链接,来源标注名称;现行政策文件可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官网公示文本。)

网络扩展解释

“讼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讼源(sòng yuán)指造成诉讼案件的根源。该词由“讼”(诉讼、争议)和“源”(根源)组合而成,字面意为“诉讼的源头”。


二、历史文献中的引用

  1. 唐代孔颖达的注解
    在《周易·讼卦》的疏解中,孔颖达提到:“若能谦虚退让,与物不竞,即此是闭塞讼之根源,使讼不至也。”。这体现了古代通过道德教化(如谦让)来减少诉讼的理念。

  2. 元代张养浩的实践
    张养浩在《牧民忠告·弭讼》中提出:“如此则讼源可清,而民间浇薄之俗庶几乎復归于厚矣。”,强调通过治理根源改善社会风气。


三、现代意义

该词多用于法律或社会治理领域,指代引发纠纷的深层原因,如利益冲突、道德缺失、制度漏洞等。古代通过“谦让”“教化”减少诉讼的思维,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辞海》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鼇头独占把麻北唐笔牍菜苔成覸诚是从意大姓點粧东学遏恶俄然方溃飞变改头换面革昊歌悦恭职狗续侯冠鼓忭滚汤滚珠还偿河冲合献荒沴慧语焦辣辣徼遮鸡蛋青惊鲵跨凤乘鸾阃郡阑道凉台淩晨利生毛本每牛蒙受泯絶撚靶儿昵称前覆后戒迁冗弃事圣览士师试纸鼠齿苋损人遢伎儿榻橘提齁退翁畏怀文词香亮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