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後漢書·杜詩傳》:“七年,遷 南陽 太守。性節儉而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於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時人方於 召信臣 ,故 南陽 為之語曰:‘前有 召父 ,後有 杜母 。’”後遂以“杜母”稱揚父母官。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延師》:“ 杜母 高風不可攀,甘棠遊憩在 南安 。”
(2).石竹子的别名。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四六:“石竹子,《本草》名瞿麥,一名巨句麥,一名大菊,一名大蘭,又名杜母草、燕麥、蘥麥。”
杜母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典故的複合詞,現多指稱頌地方官吏德政的代稱。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東漢杜詩之母
據《後漢書·杜詩傳》記載,杜詩任南陽太守時,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百姓感念其德,将其比作西漢召信臣(亦有惠民之政),遂有“前有召父,後有杜母”之語。此處“杜母”原指杜詩之母,後演變為對杜詩本人的尊稱(以“母”喻養育之恩)。
指西漢杜周之母(較少用)
杜周為漢武帝時酷吏,其母以嚴教聞名。《漢書·杜周傳》載其母訓子事迹,但此義項後世罕用,今多取杜詩典故。
詞源背景:
“杜母”最早見于《後漢書》,原為百姓對杜詩的頌揚。因古人常以“父母官”稱地方官,“母”字在此被賦予“慈育百姓”的象征意義,與“召父”并稱形成固定搭配。
語義窄化:
唐宋以降,“杜母”逐漸專指杜詩,成為清官良吏的代名詞。如宋代筆記《容齋隨筆》稱:“郡守為民造福,民必以杜母頌之。”
“杜母”詞條釋為:“①指東漢杜詩之母;②借指杜詩。後用以頌揚地方官政績。”
強調其引申義為“喻施行惠政的地方官吏”。
多用于曆史文獻、詩詞或稱頌地方治理成就的語境,如:“千秋杜母遺風在,惠澤長流漢水濱。”(清·王士禛詩)
《後漢書·卷三十一》載:“(杜詩)修治陂池,廣拓土田……時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陽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參考資料:
: 《後漢書·杜詩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洪邁《容齋隨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 《漢書·杜周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王利器《顔氏家訓集解·風操篇》,中華書局。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6卷,第1021頁。
: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第4卷,第2890頁。
“杜母”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出處:源自《後漢書·杜詩傳》。東漢官員杜詩任南陽太守時,因勤政愛民、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當地百姓生活富足。百姓将他與西漢時期同樣賢能的南陽太守召信臣并稱,流傳“前有召父,後有杜母”的民諺。
用法:後世以“杜母”代指造福一方的清廉父母官。例如明代湯顯祖《牡丹亭》中“杜母高風不可攀”一句,即借指賢能的地方官。
釋義:指石竹子(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但此用法較為生僻,多見于古代文獻或地方性稱呼。
變色之言标雄閉隔博鷄鈔肚皮賜劍倒算鍛焊短弱孤獨鳏寡顧思何從畫蛋憓征甲第解環解衣磅礴景初曆徑曆迥漠悸震集資爵韋坤儀拉枯懔畏镂冰雕瓊絡幕木谏目聽南陔盤量篇子樵唱奇離古怪秋繩驅衞乳湩燒鍋子盛傳神骨試墨私僻思繹宿胥遝岡複嶺逃伏土爾扈特圖利違言文戰午達五領物什五台顯然蕭槮小題大做新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