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曲中表演騎着馬奔跑的一套程式動作。 鮑昌 《庚子風雲》第一部第十三章:“到了節骨眼兒上,他還可以暫時離座,來幾個搶背、吊毛、跌坐、僵屍、趟馬、飛腿等等的象征動作。”
“趟馬”是中國戲曲(尤其是京劇)中的一種經典表演程式,通過虛拟化的舞蹈動作表現人物策馬疾行的場景。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趟馬又稱“馬趟子”,是戲曲中以舞蹈形式模拟騎馬行路的程式化技巧。演員通過揮動馬鞭,結合一系列身段動作,象征騎馬飛馳的情景。
趟馬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以簡馭繁,既保留了戲曲的寫意美學,又賦予舞台動态的視覺張力,是京劇程式化表演的重要代表之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劇目的趟馬運用,可參考權威戲曲資料或觀看《盜禦馬》《穆柯寨》等經典劇目。
趟馬是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詞彙,用來形容騎馬行走的動作。
趟馬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足部和馬部,其中足部部首是“足”字旁,馬部部首是“馬”字旁。根據康熙字典,趟馬的總筆畫數是11畫。
趟馬一詞源自于古代騎馬行走的動作,由足步的重複動作和馬匹行進的相對動作組成。古代人們常常用趟馬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尤其在戰争和旅行中,騎馬趟水、趟山勢成為常見的場景。
趟馬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趟馬的字形多種多樣,有不同的變體,例如:“趟”字,舊時常使用“趕”字作為代替;“馬”字則有“馬”和“騾”等變體。
1. 他騎着馬在郊外趟馬。
2. 我們一起趟馬過河。
趟馬并沒有常規的相關組詞,它通常作為一個整體詞彙被使用。
騎馬、跨馬
下馬、步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