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才三實的意思、四才三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才三實的解釋

唐 時選拔和考核官吏的标準。《舊唐書·職官志二》:“凡擇人以四才,校功以三實。”原注:“四才,謂身、言、書、判。其優長者,有可取焉。三實,謂德行、才用、勞効,德均以才,才均以勞,勞必考其實而進退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才三實"是源于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概念組合,由"四才"與"三實"兩個獨立術語複合而成。《漢語大詞典》載:"四才"最早見于《周禮》,指治國所需的四種人才素質,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三實"出自《管子·明法解》,強調"實功""實效""實德"的治理要求。二者合稱體現了中國傳統用人思想中德才兼備、注重實效的核心理念。

在具體釋義層面:

  1. 四才包含:

    • 德行:官吏應具備的倫理操守(參考《周禮注疏》)
    • 言語:政策傳達與外交辭令能力(參考《論語·先進》)
    • 政事:行政管理實務水平(參考《漢書·百官公卿表》)
    • 文學:典章制度的掌握與運用(參考《文心雕龍·時序》)
  2. 三實強調:

    • 實功:建立可考量的政績标準(參考《韓非子·顯學》)
    • 實效:政策執行的成果驗證(參考《鹽鐵論·非鞅》)
    • 實德:官員考核中的品德量化(參考《資治通鑒·唐紀》)

該術語組合在當代行政管理研究中仍具參考價值,如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相關研究指出,這種古代人才評價體系與西方現代績效管理理論存在跨時空的契合性。在具體應用中需注意語境適配,避免機械套用古代标準于現代治理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

“四才三實”是唐代選拔和考核官吏的重要标準,其内涵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概念

  1. 四才

    • 身:指體貌端正,符合古代官員的儀态要求。
    • 言:強調言語應對能力,需表達清晰、邏輯嚴密。
    • 書:要求書法工整,文筆流暢,體現文化素養。
    • 判:考核處理政務的決斷能力,包括法律文書的撰寫與案件審理。
  2. 三實

    • 德行:注重道德品質,如廉潔、正直等。
    • 才用:考察實際工作能力,包括行政效率和解決問題水平。
    • 勞効:根據任職期間的政績和功勳進行量化評估。

二、應用與延伸

注意: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四才”解釋為文才、武才等,與古籍記載不符,建議以《舊唐書》及權威詞典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骜岸白蜜白月避塵秉耕豳雅簸土揚沙鏟刀顫掉儲放單刀會擋護雕侈短角爾汝府帥拐抓古法鬼闆眼沽激黑虎大靈官鴻斷魚沈鴻飛雪爪宏毅集體利益空解浪包喽老師父遼原劣兄立體六夢洛社賣昏賣劍買犢末職木舶幕僚粘稠蟠峙溥鬯竊命秦川清河仁惠閃爍其詞禅文水塘縮重田豕填噎偷空屯剝為樂僞筍文史烏布帳五粒松弦膠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