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怳然的意思、怳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怳然的解釋

(1).失意貌;惆怅貌。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潘嶽<述哀>》:“拊衿悼寂寞,怳然若有失。”《南史·任昉傳》:“時 琅邪 王融 有才儁,自謂無對當時,見 昉 之文,怳然自失。” 宋 張炎 《解連環·孤雁》詞:“ 楚 江空晚,悵離羣萬裡,怳然驚散。” 夏承焘 注:“怳然,狀惆悵。”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翩翩》:“生方怳然神奪,頓覺袍袴無溫,自顧所服,悉成秋葉。”

(2).好像;仿佛。 宋 蘇轍 《次韻文氏外孫骥以其祖父與可學士書卷還謝悰學士》:“明窗展卷清淚滴,怳然似與故人語。”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書》:“其後,若 漢 之 黃憲 ,言論之存者,無片簡焉,當時莫不自以為弗及,至於讀其傳者,猶怳然想見其為人。”

(3).象聲詞。《呂氏春秋·自知》:“ 範氏 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怳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怳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恍然”,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失意、惆怅的樣子
    該義項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如《楚辭·少司命》中“臨風怳兮浩歌”,描述怅然若失的狀态。宋代玉《登徒子好色賦》亦用“怳若有望而不來”表現心神不甯的意境。

  2. 猛然、忽然
    表示突然醒悟或受驚,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中“恍驚起而長嗟”,朱熹《中庸章句序》提到“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領”。

  3. 仿佛、好像
    用于比喻或虛指,如《紅樓夢》中“人影兒一恍”的描寫,以及現代漢語中“恍如隔世”的用法。也提到其“好像;仿佛”的釋義。

注意:“怳”是“恍”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多用“恍然”。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怳然

怳然(huǎng rá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部首心組成,共13個筆畫。它源于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繁體字:

幌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忄/爿 + 兄 = 怳

例句:

他聽到好消息後,怳然為之興奮不已。

組詞:

怳然若失(形容因意外情況而迷失方向)

怳然無措(形容因驚訝或慌亂而不知所措)

近義詞:

懵懂(形容對事物缺乏了解,迷茫)

困惑(形容因為不理解或不明白而感到迷茫)

反義詞:

清醒(形容思維敏捷,頭腦清晰)

明确(形容明确,不含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