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聳峭拔。 唐 王勃 《澗底寒松賦》:“磊落殊狀,森峭峻節。”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其陽塢中,峯壁森峭。”
“森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ēn qiào,主要由“森”與“峭”兩字構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用例或權威解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王勃、徐霞客的原文()。
“森峭”是一個形容詞詞語,常用于形容山巒、林木等景物的形狀或狀态。它表示的是繁密而高聳陡峭的樣子,形象地描繪了森林或山脈的高大、密集和峻峭。
拆分部首:木(mù)和山(shān)。
拆分筆畫:森(10畫)+ 峭(10畫)。
“森峭”兩個字來源于漢語中的繁體字。“森”原本是“林”的本字,而其繁體形式将“森”上方的三點去掉,留下了兩個木字旁作為部首,形成了“森”的繁體形式。“峭”的繁體形式則保持了其簡體字的構造。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往往有一些變化。而“森峭”這兩個字在古時的寫法是稍微有所不同的。例如,“森”在古代寫作“林”,将兩個木字旁寫成兩個“十”字旁;而“峭”也有着不同的寫法,“博”和“厲”都是表示“峭”的古代寫法。
1. 山脈籠罩在雲霧之中,峰巒陡峭,顯得格外森峭。
2. 這片深山老林的景色十分森峭,給人一種宏偉而壯觀的感覺。
3. 隨着我們往山頂爬升,周圍的樹木變得越來越森峭,給步行增加了一些困難。
組詞:森林、森森、峭壁、峻峭。
近義詞:茂密、陡峭、高聳。
反義詞:疏落、平緩、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