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緬甸(Myanmar)是東南亞國家,以下從多個角度解析其名稱含義及國家概況:
字源解析
•緬:源自緬族(主體民族)自稱的音譯,在梵文中與“Brahma”(梵天)相關。
•甸:古漢語中指郊外或邊遠地區。宋代起結合地理特征,将西南邊境山間谷地(當地稱“甸”)用于國名,整體寓意“遙遠的郊外”。
曆史稱謂演變
中國古籍中曾稱其為“朱波”“骠”“撣”,宋代簡化為“緬”,明代正式定名“緬甸”。
地理與人口
位于中南半島西部,面積約67.66萬平方公裡,人口約5500萬(2024年數據)。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伊洛瓦底江平原為重要農業區,屬熱帶季風氣候。
政治與經濟
• 首都為内比都(2006年遷自仰光)。
• 農業國,稻米為主要出口産品,農業人口占比超60%。
緬甸與中國曆史淵源深厚,自漢代起便有往來記錄,現今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地理詞典或政府公報。
緬甸是一個指代東南亞國家的詞彙,用于表示現在的「Myanmar」,同時也可以指代該國人民或事物。其拆分部首為「缶」和「田」,共8個筆畫。
這個詞彙來源于緬甸的國名「Myanmar」,與譯音「緬甸」相對應。
在繁體字中,「緬甸」可以寫作「緬甸」。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緬甸」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在《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寫法為「緬」和「奠」。而在明代的《六書本義》中,将「緬」解釋為繁忙,用以形容忙碌的樣子。因此,「緬」在此處是緬甸勞動人民的象形字。
以下是一些使用「緬甸」一詞的例句:
與「緬甸」相關的組詞有:緬甸語、緬甸人、緬甸文化、緬甸美食等。
「緬甸」的近義詞可以包括:緬國、賓緬、緬比、緬剌等。
「緬甸」的反義詞可能是指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名稱,如泰國、馬來西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