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節操堅貞。 宋 蘇轍 《臣事策》下一:“方今之人,其已改官者有廉隅節幹之效,常不若其在州縣之時。”
“節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主要解釋為“喻節操堅貞”,強調人的品格正直、堅守原則。該釋義源自宋代蘇轍《臣事策》中的用例,描述官員升遷後反而不如地方任職時廉潔的現象。
語義演變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節約使用”,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撐,可能是現代誤讀或引申義。建議優先參考古籍和權威辭書釋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人的品德,尤其是官員或士人的廉潔自律。例如:“此人素有節幹之風,深受百姓敬重。”
相關文獻
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對比“節”與“幹”的單獨釋義(如“節”指氣節,“幹”指主幹/骨幹),更深入理解其構詞邏輯。
注意:若需學術引用,建議直接查閱《臣事策》原文或權威注疏,以确認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節幹》是一個成語,意為修剪植物的樹枝或者枝幹。此外,它還可表示簡練,不浮誇。
《節幹》的拆分部首是“艹”和“幹”,其中“艹”是表示植物的部首,而“幹”表示樹幹。該詞一共有8畫。
《節幹》一詞起源于《周易·乾卦》:“乾兌則節,其事畢矣。”這裡的“節”就是修剪的意思,而“幹”則代表樹幹。繁體字為「節幹」。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有所變化的,而《節幹》一詞也不例外。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為「節榦」。
1. 我們應該及時節幹花樹的枝葉,保持花園的整潔。
2. 這個作文内容簡潔明了,毫不拖泥帶水,真是一篇節幹之作。
節省、節流、節儉、節約。
修剪、修整、整頓。
放任、放肆、縱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