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符玺的意思、符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符玺的解釋

印信。《莊子·胠箧》:“為之符璽以信之,則并與符璽而竊之。” 唐 韓愈 《原道》:“相欺也,為之符璽鬥斛權衡以信之。” 秦 漢 以後,特指帝王的符和印。《史記·秦始皇本紀》:“奉其符璽,以歸帝者。”《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三年》:“今朕退處别宮,不與國事,用何符璽以為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符玺,是古代中國政治與權力體系中至關重要的憑證和象征物,由“符”與“玺”二字組合而成,各自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制度功能。

一、 基本釋義 符玺指古代帝王或最高統治者用于傳達命令、證明身份、行使權力的信物和印章的總稱。它象征着至高無上的權威和政令的合法性,是國家機器運行的核心憑信。

二、 單字釋義與功能

  1. 符:

    • 本義: 《說文解字》釋為“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意指用作憑證的信物。其核心含義是“憑信”、“契約”、“憑證”。
    • 形制與用途: 通常以竹、木、玉、金屬等材料制成,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需兩半相合(“符合”一詞即源于此),方能生效。常見的有:
      • 兵符/虎符: 用于調兵遣将,常作虎形。持有者需出示與朝廷所持另一半完全契合的兵符,軍隊才聽令。
      • 傳符/使節符: 使者、官員通關、執行公務的身份和通行憑證。
    • 功能: 主要用于驗證身份、傳遞命令(尤其是軍事命令)、證明文件真實性,确保信息傳遞和權力執行的安全可靠。
  2. 玺:

    • 本義: 《說文解字》釋為“王者印也”。最初泛指印章,秦以後成為皇帝印章的專稱。
    • 材質與等級: 早期材質多樣(金、玉、銅、石等),秦始皇規定以玉為材,稱“玺”,為皇帝專用。臣民印章隻能稱“印”或“章”。後世皇帝玺印材質(如金、玉)和形制(如螭龍紐)均有嚴格規定,象征皇權獨尊。
    • 功能: 皇帝用以籤署诏書、敕令、任命官員等重要文件。加蓋玺印是文件生效、代表皇帝意志和國家權力的最終确認,所謂“玺書”即蓋有皇帝玺印的诏書。

三、 “符玺”的文化與權力象征 符玺的結合,代表了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制度下,最高統治者掌控國家核心權力的兩種關鍵手段:

四、 曆史演變 符玺制度在中國曆史上源遠流長,從先秦的萌芽,到秦漢的規範化(如秦始皇制傳國玺、虎符制度),直至明清的完善(如清朝二十五寶),始終是維系中央權威、保障政令暢通、防止權力濫用的重要工具。其形制、管理和使用均有嚴格的法律規定和禮儀程式 。

總結來說,“符玺”一詞精确概括了古代中國以帝王為核心的權力體系中,用于驗證身份、傳達命令、證明文件、象征最高統治權的那一類核心信物和印章。它不僅是實用的行政工具,更是皇權至高無上和國家政權合法性的物質體現,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觀念。

主要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許慎) - 對“符”、“玺”字的本義解釋。
  2. 《史記》等曆代史書 - 記載符玺(特别是兵符、傳國玺)的使用實例和重要性。
  3. 《漢舊儀》等典章制度文獻 - 記錄符玺的形制、管理和使用規範。
  4. 《唐律疏議》、《大明會典》、《大清會典》等法典 - 規定符玺相關的法律制度。
  5. 曆代注釋家對經史典籍中涉及符玺内容的注解。
  6. 權威漢語辭書(如《辭源》、《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 - 對“符”、“玺”及“符玺”詞條的釋義。
  7. 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官制、軍事史的學術著作 - 分析符玺制度的演變和功能。
  8. 研究中國古代印章(玺印)藝術的專著 - 闡述皇帝玺印的材質、紐式、文字等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符玺(拼音:fú xǐ)是古代中國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帝王或國家的印信,既是權力象征,也是行政憑證。符玺由兩部分組成:

二、曆史與文獻記載

  1. 先秦時期
    《莊子·胠箧》提到“為之符玺以信之”,說明符玺用于建立社會信任機制。
  2. 秦漢之後
    特指帝王印信,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奉其符玺,以歸帝者”,象征政權更疊。

三、延伸意義

四、相關典故

宋高宗時期曾因政權危機引發“用何符玺以為信”的争議,反映其在政治合法性中的核心地位。

符玺從具體印章演變為抽象權力符號,貫穿中國古代政治史,是研究君主集權制度的關鍵切入點。

别人正在浏覽...

背溜表台臂擱鄙嫚不轉眼漕轉草酌梴梴長沙市蟾窟辭尊居卑登仙發際方攘繁略發豎管蔡古典貴閥過府沖州海程還第恨相知晩歡歌黃縠互保角聲假守潔虔剌阘料取禮貌壟種羊樓護唇舌蝼螘驢鳴犬吠面牆而立藕心錢硼砰骈牢千叮咛萬囑咐的解釋竊政騎上老虎跧迹熱愛日平度襦袴撒酒瘋,撒酒瘋兒僧居善刀山壟時賢水系殊庭頌谀天人三策拖青纡紫兔頭麞腦笑科小蘇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