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的意思、魏徵的詳細解釋
魏徵的解釋
魏徵(580-643) : 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钜鹿(今河北巨鹿西北)人,後移居相州内黃(今河南内黃西)。隋末參加瓦崗軍,後又被窦建德重用。入唐後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太宗即位後,被破格提拔為谏議大夫,參預朝廷大事。先後上谏二百多次,屢勸太宗以隋亡為鑒,“居安思危”。
詞語分解
- 魏的解釋 魏 è 古代宮門上的樓台:魏阙(古代宮門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邊兩旁有懸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來代指朝廷)。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中國曆
- 徵的解釋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當于簡譜“”。 徵 ē 見“征”③徵⑦。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是中國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谏臣之一。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輔佐者,他以其直言敢谏的政治品格載入史冊,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即出自其《谏太宗十思疏》。據《舊唐書》記載,魏徵曾向唐太宗進谏二百餘事,其政治主張集中體現在“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治國理念中。
從漢語詞源學角度解析,“徵”字本義為驗證、征召,《說文解字》釋作“召也”。魏徵之名恰與其人生軌迹相契合,既指其早年經曆隋末動亂後被唐王“征召”入仕,更暗含其以谏言“驗證”治國方略的曆史使命。北京語言大學《中華人名大辭典》特别标注其姓名中的“徵”字為多音字,在此處應讀作zhēng(陰平),與象征祥瑞的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之“徵”(zhǐ)形成區别。
在文學貢獻方面,魏徵主持編修《隋書》并撰寫序論,其政論文被收入《全唐文》達三十卷之多。中國社會科學院《唐代文學史》評價其奏議“析理透徹,文風峻切”,開創了唐代散文的新氣象。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逝後,唐太宗感歎“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典故,成為君臣關系的千古典範,這一記載可見于《資治通鑒·唐紀》。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魏徵”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基本信息
- 讀音:魏徵的正确讀音為wèi zhēng(“徵”在姓名中讀作“zhēng”,而非“zhǐ”)。
- 生卒年:580年—643年,享年63歲。
- 字:玄成,谥號“文貞”,封鄭國公,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二、生平經曆
- 早年經曆
魏徵出身北齊名門,早年曆經北周、隋朝政權更疊,隋末加入瓦崗軍,後歸降唐朝,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
- 貞觀之治的核心角色
唐太宗即位後,魏徵因直言敢谏被破格提拔為谏議大夫,後官至光祿大夫。他輔佐唐太宗推行“居安思危”政策,參與制定國家大政方針,對“貞觀之治”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三、主要成就與評價
- 谏臣典範:以“犯顔直谏”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其谏言達“數十餘萬言”,著名篇章如《谏太宗十思疏》。
- 史學貢獻:主持編修《隋書》《梁書》《陳書》《齊書》等史書,并撰寫總論,被贊為“良史”。
- 思想影響: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強調君主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四、籍貫争議
不同史料對其籍貫記載不一,主要有三種說法:
-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主流觀點);
- 河北省館陶縣或晉州市;
- 河南内黃(因遷居所緻)。
五、著作與後世影響
- 個人文集《魏鄭公集》已佚,部分詩文存世;
- 言論收錄于《貞觀政要》《魏鄭公谏錄》,成為後世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谏言細節或史書編撰内容,可查閱《貞觀政要》及《舊唐書》等權威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拜贶碧霭貶棄禀奏層複饞包蚩薄赤角床墊楮冠槌鑿楚尾聰亮打哼哼大閱帝釋青蕃客分叉府解浮名虛譽陔步臯陰戈鋋格孽珖琅貴倨扢喇察故阯海上釣鳌客海洋監視衛星化零為整滑音棘橿金钗十二進辭泾渭同流救挽箕業蠲減闊疎撂跤軨積泷泷秘檢怕人青溪小姑三務失墜戍口順直四面受敵四韻詩探找佻狡拖拖沓沓威香文子文孫午天五月飛霜險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