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的意思、魏徵的詳細解釋
魏徵的解釋
魏徵(580-643) : 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钜鹿(今河北巨鹿西北)人,後移居相州内黃(今河南内黃西)。隋末參加瓦崗軍,後又被窦建德重用。入唐後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太宗即位後,被破格提拔為谏議大夫,參預朝廷大事。先後上谏二百多次,屢勸太宗以隋亡為鑒,“居安思危”。
詞語分解
- 魏的解釋 魏 è 古代宮門上的樓台:魏阙(古代宮門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邊兩旁有懸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來代指朝廷)。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中國曆
- 徵的解釋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當于簡譜“”。 徵 ē 見“征”③徵⑦。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魏徵”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基本信息
- 讀音:魏徵的正确讀音為wèi zhēng(“徵”在姓名中讀作“zhēng”,而非“zhǐ”)。
- 生卒年:580年—643年,享年63歲。
- 字:玄成,谥號“文貞”,封鄭國公,位列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二、生平經曆
- 早年經曆
魏徵出身北齊名門,早年曆經北周、隋朝政權更疊,隋末加入瓦崗軍,後歸降唐朝,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
- 貞觀之治的核心角色
唐太宗即位後,魏徵因直言敢谏被破格提拔為谏議大夫,後官至光祿大夫。他輔佐唐太宗推行“居安思危”政策,參與制定國家大政方針,對“貞觀之治”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三、主要成就與評價
- 谏臣典範:以“犯顔直谏”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其谏言達“數十餘萬言”,著名篇章如《谏太宗十思疏》。
- 史學貢獻:主持編修《隋書》《梁書》《陳書》《齊書》等史書,并撰寫總論,被贊為“良史”。
- 思想影響: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強調君主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四、籍貫争議
不同史料對其籍貫記載不一,主要有三種說法:
-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主流觀點);
- 河北省館陶縣或晉州市;
- 河南内黃(因遷居所緻)。
五、著作與後世影響
- 個人文集《魏鄭公集》已佚,部分詩文存世;
- 言論收錄于《貞觀政要》《魏鄭公谏錄》,成為後世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谏言細節或史書編撰内容,可查閱《貞觀政要》及《舊唐書》等權威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魏徵的意思
《魏徵》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唐朝時期的宰相魏徵的名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
《魏徵》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魏”字的部首是“鬼”,有22畫;“徵”字的部首是“彳”,有9畫。
來源
魏徵是唐朝宰相,他在政治、科學和文化領域都有很大的成就,被後世贊譽為“魏徵之道”。因此,“魏徵”一詞在後人中逐漸成為指代魏徵本人或其思想等相關事物的代名詞。
繁體
《魏徵》這個詞在繁體字中是"魏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魏徵"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别。
例句
1. 魏徵是唐太宗時的著名宰相,為國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2. 這本書中介紹了魏徵的思想和貢獻。
組詞
魏徵沒有固定的組詞,因為它通常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名詞來使用。
近義詞
目前沒有與“魏徵”這個詞義相近的漢字詞彙。
反義詞
目前沒有與“魏徵”這個詞義相反的漢字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