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枯。《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回:“許多樹都極茂盛,沒有一株枯焦乾槁了的。”
乾槁(gān gǎo)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乾”(gān)與“槁”(gǎo)兩個同義語素構成,均表示幹燥、枯竭的狀态。其核心含義指物體因失去水分而完全幹枯,引申可形容人或事物失去活力、衰敗憔悴。以下是具體解析:
《說文解字》釋為“上出也”,本義指陽氣上升,後引申為“幹燥”“缺水”。如《易經·乾卦》以“乾”象征天,隱含剛健與幹燥的自然屬性。
《說文解字》注:“木枯也”,專指草木因失水而枯死。《孟子·梁惠王上》有“苗則槁矣”的用例,描述禾苗幹枯之态。
兩字疊加構成同義複詞,強化“徹底幹枯”的語義,常見于古典文獻。
多用于描述草木、禾稼等因缺水或暴曬而枯焦。
例:《莊子·知北遊》:“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此處“槁”喻身體如枯木。
形容人因疾病、衰老或精神消耗而消瘦憔悴。
例:《黃帝内經·素問》載“大骨枯槁,大肉陷下”,指病重時形骸幹枯。
喻指事物失去活力或發展停滞,如“文思乾槁”“經濟乾槁”。
《康熙字典》引《玉篇》:“槁,枯也。” 并釋“乾”為“燥也”,明确二字關聯性。
《荀子·勸學》:“雖有槁暴,不複挺者。” 以“槁”形容木材烘烤後的幹縮變形。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将“乾槁”列為獨立詞條,釋義為“枯幹;幹燥”。
“乾槁”以具象的物理幹燥為核心,延伸至生命狀态與抽象事物的衰敗,是漢語中兼具形象性與哲理性的詞彙。
“乾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幹枯”,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如“形槁心灰”)或拓展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白猨半掩門兒八陣圖表闾不軌之徒吹揚黨塾登拔釣徒抵負對撞機法定計量單位附遞服度工緻海綿黑眚橫楣黃巴巴互結蹇蹇節葬晶亮寖少金印系肘九楹跼頓殓衣隆麗鹿女屢教不改闾須駡架鄳阸靡然成風爬沙撇曳蒲蘇秦鳳青霞志窮途落魄齊勻染指書仍舊貫如切如磋三梁麝酒詩城霜樹水關順腦順頭順陰司命宿禍貪妬彈雀徒倮為富不仁遐奧下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