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劫掠。 漢 賈誼 《新書·憂民》:“兵旱相承,民填溝壑,剽盜攻擊者興繼而起。”
(2).強悍的盜賊。 宋 王安石 《感事》詩:“雖無剽盜起,萬一且不久。”
(3).抄襲。 唐 韓愈 《薦士》詩:“搜春摘花卉,沿襲傷剽盜。” 宋 歐陽修 《論更改貢舉事件劄子》:“今貢舉之失者,患在有司取人……但能誦詩賦,節抄《六帖》、《初學記》之類者,便可剽盜偶儷,以應試格。”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三場》:“蓋其節抄剽盜之人,皆以先策論去之矣。” 清 黃遵憲 《雜感》詩:“古人棄糟粕,見之口流涎,沿習甘剽盜,妄造叢罪愆。”
“剽盜”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區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剽盜”一詞融合了“剽”(模仿、抄襲)和“盜”(偷竊)的雙重含義,既可指具體暴力掠奪行為,也可形容知識領域的侵權行為,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向。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出處,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剽盜”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刀和皿。刀代表剽竊的行為,皿表示相關的事物。
“剽盜”由部首刀和皿組成,刀部的拆分為:丶一丨一,皿部的拆分為:皿攴。
“剽盜”一詞在《說文解字》中也有記錄,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剽盜指的是竊取别人的財物或知識。
“剽盜”的繁體字為“劊盜”。
古時“剽盜”的寫法為“剽竊”,表示同樣的意思。
他因為剽盜别人的創意而被起訴。
剽竊, 盜取, 抄襲, 偷竊
盜竊, 竊取, 竊密
創新, 原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