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剽盜的意思、剽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剽盜的解釋

(1).劫掠。 漢 賈誼 《新書·憂民》:“兵旱相承,民填溝壑,剽盜攻擊者興繼而起。”

(2).強悍的盜賊。 宋 王安石 《感事》詩:“雖無剽盜起,萬一且不久。”

(3).抄襲。 唐 韓愈 《薦士》詩:“搜春摘花卉,沿襲傷剽盜。” 宋 歐陽修 《論更改貢舉事件劄子》:“今貢舉之失者,患在有司取人……但能誦詩賦,節抄《六帖》《初學記》之類者,便可剽盜偶儷,以應試格。”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三場》:“蓋其節抄剽盜之人,皆以先策論去之矣。” 清 黃遵憲 《雜感》詩:“古人棄糟粕,見之口流涎,沿習甘剽盜,妄造叢罪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剽盜(piāo dào)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動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實際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剽取與竊取

    “剽”本義為“劫掠”(《說文解字·刀部》),引申為“快速竊取”;“盜”指“非法占有”。合指以不正當手段竊取他人財物或智力成果。

    例: “剽盜他人著作,實屬學術不端。”

    來源:教育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02頁。

  2. 古代文獻中的暴力掠奪

    先秦典籍中多指武力搶劫,如《史記·貨殖列傳》載“剽盜者,聚黨剽劫”,強調公開暴力搶奪的行為特征。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1959年,卷一百二十九。


二、現代用法與法律關聯

  1. 知識産權語境

    當代主要指侵犯著作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明确禁止“剽竊他人作品”,違者需承擔民事及行政責任。

    來源:全國人大官網《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現行有效版本]。

  2. 與近義詞辨析

    • 抄襲:側重文字内容的直接複制。
    • 剽竊:涵蓋觀點、創意等無形資産的盜用(《學術出版規範》)。

      來源:國家新聞出版署《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2019年。


三、語用提示

該詞屬書面語,多用于法律、學術等正式文本,含強烈貶義。使用者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于非故意借鑒行為。

權威參考鍊接:

  1. 《現代漢語詞典》電子版(中國知網)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全文
  3. 《學術出版規範》行業标準

(注:實際鍊接需替換為可訪問的官方資源頁面)

網絡擴展解釋

“剽盜”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區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1.劫掠財物

2.指強悍的盜賊

3.抄襲他人成果

綜合說明

“剽盜”一詞融合了“剽”(模仿、抄襲)和“盜”(偷竊)的雙重含義,既可指具體暴力掠奪行為,也可形容知識領域的侵權行為,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向。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出處,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安于泰山白骐扁鵲标石鼻梁子陳述吃大戶穿針戲大打出手導航衛星典傳凋翫撫哭谷口真哼喝回來建分鲛客澆異加日夾纾亟亟久束濕薪酒靥劇吐具在珂傘客冢懬廢六迷淪傾鳴凰木椟南邁鳥吏鼈官蠥蟲昵款強陣悄悒切骨之仇清砧勤樸逑取殺風上收勝踐使的市會獸災受主輸鼠四向弢迹吐瑞亡國奴銜石填海縣亭小兒王校系席卷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