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改正錯誤思想。 晉 袁宏 《後漢紀·安帝紀上》:“ 萇 不殺無辜,以譴訶為非,無赫赫大惡,可裁削奪,損其租賦,令得改過自新,革心向道。”《舊唐書·忠義傳下·高沐》:“諷其不庭之咎,将冀革心;數其煮海之饒,聿求利國。” 宋 王安石 《送吳龍圖知江甯》詩:“才高明主睠方深,屬郡聞風自革心。”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一篇三:“更進一步,便是說整個精神文明的堕落。要挽救它,當然就隻有革心的一條方法了。”
革心
革心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革”與“心”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從思想深處徹底改變,去除舊有的觀念或習性。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革”的本義
“革”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獸皮治去其毛”,引申為改變、革新(如《周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
來源:《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心”的涵義
“心”指思想、意念(如《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此處強調内在精神層面的轉變。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合成詞釋義
“革心”即從根本上改造思想,如《漢語大詞典》定義:“謂徹底改變舊有的心思意念。”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周易·革卦》:
“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注:後演化為“革心革面”,強調由表及裡的徹底改變。)
來源:《周易譯注》(中華書局)。
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
“教化之行,革心而向道。”
(指通過教化使人内心向善。)
來源:《春秋繁露校釋》(河北人民出版社)。
思想改造:
多用于描述摒棄錯誤觀念、接受新思想的過程,如“革心洗面,重新做人”。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心理學術語:
在行為矯正中,指通過認知調整實現内在動機的轉變,區别于表面行為修正。
來源:《心理學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後漢書·郭太傳》:
“賈子厚誠實兇德,然洗心向善。仲尼不逆互鄉,故吾許其革心。”
(以“革心”肯定改過自新的可能性。)
來源:《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
朱熹《論語集注》:
釋“過則勿憚改”曰:“知過而能革心,善莫大焉。”
來源:《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來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語文出版社)。
“革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思想淨化與道德重生的核心概念,強調通過自我革新實現精神升華,其内涵至今仍廣泛應用于教育、心理學及道德實踐領域。
“革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改正錯誤思想或改變舊有的心志,常與自我革新、思想轉變相關。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案例,可參考相關詞典或文獻。
百昌襃歎八陣圖彩戰成連沖僻楚老大鹽湖陡崖短籲長歎放虎自衞肥膘附骥攀鱗付囑蝈蝈函矢相攻歡意戶曹金契恪虔婪取撩戟寮宰栗暴淋涔君亂溺旄牛夢夢查查民愛謀力拿樁黏土甯死不屈捧手偏私被赭貫木婆娑兒撲奔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淺窳敲骨榨髓巧捷人樣子色理杉木尚陽神獒伸請私學逃乖特進穩利文裘五浮夏蟲不可以語冰鮮卑奴飨赉筱簜小巫見大巫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