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心的意思、革心的詳細解釋
革心的解釋
謂改正錯誤思想。 晉 袁宏 《後漢紀·安帝紀上》:“ 萇 不殺無辜,以譴訶為非,無赫赫大惡,可裁削奪,損其租賦,令得改過自新,革心向道。”《舊唐書·忠義傳下·高沐》:“諷其不庭之咎,将冀革心;數其煮海之饒,聿求利國。” 宋 王安石 《送吳龍圖知江甯》詩:“才高明主睠方深,屬郡聞風自革心。”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一篇三:“更進一步,便是說整個精神文明的堕落。要挽救它,當然就隻有革心的一條方法了。”
詞語分解
- 革的解釋 革 é 去了毛經過加工的獸皮:皮革。革履(皮鞋)。革囊。 改變:革新。革命(a.原意是改變命運;b.現指改變社會制度、建立新社會的群衆運動;c.亦指改造舊技術、舊思想的運動)。改革。變革。 取消,除掉
- 心的解釋 心 ī 人和高等動物體内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髒”):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樞紐,主要的:心腹。中心。 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曠神
網絡擴展解釋
“革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改正錯誤思想或改變舊有的心志,常與自我革新、思想轉變相關。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傳統解釋:指從内心深處糾正錯誤觀念或不良傾向,強調思想層面的徹底改變。例如《舊唐書》中提到“革心向道”,即通過思想轉變回歸正途。
- 現代引申:部分語境下也包含“振奮心志、勇于創新”的積極意義,如查字典提到的“改革思想,追求進步”。
二、來源與用例
- 古籍引用:
- 晉代袁宏《後漢紀》:“萇不殺無辜……令得改過自新,革心向道。” 強調通過思想革新回歸正道。
- 《魏書》中“令木石革心,鳥獸率舞”,比喻以德行感化萬物。
- 現代造句:
- “十年刑期後,他決心革心洗面,重新做人”。
- “面對地主武裝,開展整軍運動,教育他們革心洗面”。
三、相關表達
- 近義詞:洗心革面、改過自新、脫胎換骨。
- 反義詞:執迷不悟、故步自封。
- 成語搭配:“革面革心”“革心易行”,均強調内外兼修的改變。
四、注意事項
- 傳統用法更側重“糾正錯誤”,如《後漢紀》中的“改過自新”;現代用法可能擴展至“創新突破”,但需結合語境判斷。
- 常見于描述個人或集體的深刻轉變,如思想改造、社會革新等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案例,可參考相關詞典或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革心(gé xīn)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革”和“心”兩個部首。在筆畫上,它由14畫組成,其中“革”部有9畫,表示與革(皮革)有關的意義;而“心”部有5畫,表示與心理、内心有關的意義。
“革心”一詞源自《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革心”意指改變内心,形容人内心的變化和轉化。
在繁體字中,革心的寫法為「革」的上方加一點,即「革」字的變體。古時,漢字的寫法和發展有很多變化,而革心則源自西周至東漢時期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在困境中發生了革心,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人生目标。
2. 這個項目需要我們對傳統的觀念進行革心的思考和創新。
3. 要想改變自己的生活,就要有勇氣進行内心的革心和突破。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革新、革命、變革、心意、心緒等。
一些近義詞包括:變化、改變、轉變、轉化等。
一些反義詞包括:保守、不變、守舊、固執等。
希望這些信息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