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罵詈”。罵,斥罵。多用作書面語。《史記·魏豹彭越列傳》:“今 漢王 慢而侮人,駡詈諸侯羣臣如駡奴耳。”《百喻經·婦女欲更求子喻》:“時此婦女便隨彼語,欲殺其子。傍有智人,嗤笑罵詈。”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子疾漸劇……努目向人,勢甚洶湧,他人近前尚可,獨與父若宼仇,指名駡詈。” 魯迅 《三閑集·在鐘樓上》:“也沒有特别的罵詈之辭,要專一傾注在素馨和香蕉上。”
“駡詈”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駡”和“詈”兩個同義字組成,屬于古漢語中的疊詞用法,具體解析如下:
1. 字形與讀音
2. 詞義解析 二字連用構成同義複詞,表示強烈的言語攻擊或辱罵,常見于文言文或古代文獻,如《漢書·賈誼傳》中“詈駡而痑之”即用此詞。其程度比單字“罵”更重,常帶有公開性、持續性的謾罵特征。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法律文書(如《唐律疏議》中“詈駡尊長”屬犯罪行為)、曆史典籍或仿古文體,現代漢語中已被“辱罵”“謾罵”等詞替代。例如:“鄰裡糾紛中駡詈之聲不絕”即描述激烈争吵場景。
4. 文化延伸 該詞反映了古代對語言暴力的規範意識,如明清律法規定詈罵親屬可判杖刑,體現了傳統社會對言語倫理的重視。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語境中的情感強度,現代使用建議優先選用“辱罵”“斥罵”等更通用的表達。
罵罵(駡詈)一詞是指用粗鄙的言辭或惡言惡語辱罵他人或物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罵罵(駡詈)的部首為馬(馬),總筆畫數為27畫。
來源:罵罵(駡詈)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其中“罵”字的本義是用口傳神地表達不滿或憤怒,而“罵”與“罵罵”一詞的發展演變來源于人們對于傳統道德規範的偏離與不滿。
繁體:罵罵(駡詈)的繁體寫法為罵罵。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的漢字書寫規範,罵罵(駡詈)的古時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其基本結構仍然保持不變。
例句:他經常對同事們罵罵咧咧,讓大家很不喜歡。
他的粗魯言辭罵罵咧咧,傷害了人們的感情。
組詞:惡罵、辱罵、诋毀。
近義詞:罵人、咒罵、訓斥。
反義詞:褒揚、稱贊、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