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匿影的意思、遁迹匿影的詳細解釋
遁迹匿影的解釋
謂隱藏蹤迹和身形。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七》:“但諸公皆不知用兵,聞賊至則盛怒而出,一有敗衂則退然沮喪,遁跡匿影唯恐不密。”
詞語分解
- 遁迹的解釋 避世;隱居;使人不知蹤迹遁迹空門詳細解釋亦作“遯跡”。見“ 遁迹 ”。亦作“ 遁跡 ”。亦作“遯蹟”。亦作“遯跡”。猶隱居;隱迹。《晉書·文苑傳·李充》:“政異徵辭,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尋響窮年,刻
- 影的解釋 影 ǐ 物體擋住光線時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間無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人影。花影。倒影。幻影。影壁。影響。影射(借甲指乙,或暗指某人其事)。無影無蹤。影影綽綽(模模糊糊,不真切)。捕風捉影。含
網絡擴展解釋
“遁迹匿影”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ùn jì nì yǐng,主要用于形容隱藏行蹤、不留下任何痕迹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成語由“遁迹”和“匿影”兩部分組成:
- 遁迹:指逃避追蹤,隱藏行迹;
- 匿影:指隱蔽自己的影子,不讓人察覺。
- 整體含義為:通過隱藏身形和蹤迹,完全避開他人注意,常用于描述謹慎行事或逃避追捕的狀态。
2.結構與用法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兩個近義詞組并列構成)。
- 年代:古代成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
- 感情色彩:中性詞,既可褒義(如形容隱士),也可中性(如描述逃避行為)。
3.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自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七》:“但諸公皆不知用兵,聞賊至則盛怒而出,一有敗衄則退然沮喪,遁迹匿影唯恐不密。”
此處描述戰敗後将領因恐懼而極力隱藏行蹤的狼狽狀态。
4.使用場景
- 曆史文學:多用于描寫古代隱士、俠客或逃犯的行為。
- 現代引申:可比喻低調處事、不留痕迹,如職場中避免卷入紛争的策略。
5.例句
- 古代語境:“俠客遁迹匿影,官府無從追查。”
- 現代引申:“他行事向來遁迹匿影,鮮少暴露個人動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四友齋叢說》或漢典的詳細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迹匿影》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人或物體逃避追蹤、隱藏蹤迹,不讓人發現或追尋到。下面是關于該詞的一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遁迹匿影》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辶、走、彡、目,總共有23個筆畫。
來源:《遁迹匿影》是古代漢語詞彙,來源于《易經》中的一句話:“不修辭令,不遁詩書”,意指不翻閱文詞,不參照古籍,避免學問的束縛,形容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受規範限制。
繁體:遁迹匿影(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遁、迹、匿、影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似的形狀和結構。
例句:他在這個小山村裡遁迹匿影,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組詞:遁入、遁世、匿迹、匿名、隱匿
近義詞:隱姓埋名、隱匿蹤影
反義詞:曝光、暴露、顯形、暴露蹤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