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山的意思、負山的詳細解釋
負山的解釋
(1).背山。喻力不勝任。《莊子·應帝王》:“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負山也。” 成玄英 疏:“蚉蟲至小,山嶽極高,令其負荷,無由勝任。” 北齊 劉晝 《新論·均任》:“是以君子量才而授任,量任而授爵,則君無虛授,臣無虛任,故無負山之累,折足之憂也。” 周實 《痛哭》詩之四:“壯志未酬填海島,癡心枉作負山蟁。”
(2).背後依山。《漢書·南粵傳》:“且 番禺 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可為國。”《新唐書·突厥傳上》:“帝見憐之,以 虢州 負山,外麕鹿,有射獵之娛,乃拜為刺史。” 清 吳偉業 《鹿樵紀聞·繡花針傳》:“ 恩平 負山帶海,俗習剽刦。”
詞語分解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 山的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沖突或戰争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網絡擴展解釋
“負山”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與來源
-
比喻力不勝任
此義源于《莊子·應帝王》中的典故:“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負山也。” 成玄英注解稱,蚉蟲(一種小蟲)背負高山,顯然無法勝任,以此比喻承擔遠超自身能力的責任。後世如北齊劉晝《新論·均任》中也用“負山之累”形容任務過重。
-
背後依山(地理描述)
指地形或建築背後依靠山體,如《漢書·南粵傳》載:“番禺負山險阻”,形容地勢險要。清代吳偉業《鹿樵紀聞》中“恩平負山帶海”也屬此類用法。
二、應用與例句
- 比喻義:
如“蚊虻負山,精衛填海”(形容以微小力量挑戰艱巨任務);周實《痛哭》詩雲:“癡心枉作負山蟁”。
- 地理義:
如“捐郡帑……負山面湖,創精舍”,描述建築背山臨湖的布局。
三、綜合解析
“負”在此詞中取“背負”或“依靠”之意,結合不同語境可衍生出抽象(能力不足)與具象(地理特征)兩種解釋。需注意區分具體使用場景,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莊子》《漢書》等文獻,或查看搜索來源中的具體網頁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山》這個詞是一個中性的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承擔了巨大的壓力或負擔。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負 (fù) - 部首: 貝 (bèi), 筆畫: 4
- 山 (shān) - 部首: 山 (shān), 筆畫: 3
來源:
《負山》一詞是由漢字組成的。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和發展。負山一詞的意思首次出現于古代文獻中,隨後逐漸成為現代漢語的一個詞彙。
繁體:
《負山》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負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負山的寫法可能并不完全相同。然而,由于古代字樣的變化和演變,我們現在使用的現代寫法已經普遍接受。
例句:
1. 這項工程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他們不得不負山以完成。
2. 面對困難,我們不能選擇逃避,而是要勇敢地負起山來。
組詞:
組詞方面,負山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如負山而行、負山擔水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肩負重任、承擔壓力、背負責任等。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輕松自在、無擔憂、得心應手等。
希望這些信息可以滿足你的需要!如需更多幫助,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